#中西文化交流

2个月前
老城笔记(1) 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从骄傲到谦卑的启示 第一次:晚清 林则徐看到世界却没有看见世界:顽固坚持传统中国天下观,中华上国其余夷狄。 魏源:只见西方器物,唯独华夏文明。 郭嵩焘:西洋乃“三代之治”,全面服膺欧洲文明,但被天朝骂死。 严复:大量译介欧洲经典,晚年注解《老子》,认为老子哲学即欧洲自由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即政府无为,任人民自由发展。这不是迂腐的“中华古已有之”,而是打通中西,破除“中华上国”的迷信,且表明中不如西,因为老子高明的思想早被掩没,而西方已经实现,因此应全面向欧洲学习。也正是在严复撰注老子的时候(1905年),清朝进行了辛丑后的二次改革,有史家称为“黄金十年”。 第二次:从辛亥到戊午(1978) 辛亥之役,汉民族推翻满清,获得民族自立,因此“中华上国”的劲头又上来了,以五四“反帝运动”为标志。从鲁迅到胡适,都崇尚“拿来主义”,认为只要把欧美制度拿来就好,而基督教绝不可学,所以在二十年代大搞“非基督教化运动”,把基督教从教会建设的大学和医院轰出去,资产收归国有,培养一代左翼青年。他们不知道欧美制度根植于背后的基督信仰,“非基”则拿不来制度,于是民国短命而新朝长期饥贫。 中共革命继承“反帝”理念,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强烈贬低欧美文化,包括制度与信仰,最后至于长期走不出饥馑。到邓一代引领改开,认为“与美为友则富,与美为敌则贫”,再次拜服美国。 三、改开成功,骄傲再起 经江、胡到X,改开在经济方面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世界老二,尤其是独霸产业链,欲以令天下,骄傲又起来,“厉害了我的国”,终于酿成中美决战,招致百国围堵。倘不转向谦卑,前景难料。 近代以来中国三次由骄傲到谦卑,每当骄傲的时候就失败,每当谦卑的时候就发展,印证了圣经的话语:“败坏之先,人心骄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言 18:12)如今再次骄傲起来,大国命运又将何如?
5个月前
民国时代的中国大学有三种:官府主办的大学,如北大和中央大学。西洋传教士开办的大学,如燕京、圣约翰、东吴。还有一种,是民间的中国教育家自行筹钱开办的民办大学,如上海的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 第三类大学,筹划者虽然是中国人,但多少都有点西洋文化背景,如复旦大学创办人马 相伯,世代是天主教徒。南开大学张伯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修读教育。此等民间人士,都有西方文明思想,知道唯有行西式的文明理性教育,方可启蒙中国人的帝奴基因。第二类和第三类,同出一源。 但对于一九二一年在中国出现的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的仇恨角度来定性:第一类大学,是国民党统治集团经营;第二类,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洗脑基地;第三类,也是汉奸洋奴秉承洋人的意思建立的反动学府。 虽然由外界的正常人类来看,由清末到民国三十八年止,这三类大学,由北大的蔡元培领军,司徒雷登辅持,无数善良诚恳的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学问家,张伯苓、罗家伦、梅贻琦、马相伯、蒋梦麟,为中国培养人才,贡献之伟大,是人类历史上一卷壮丽的诗篇。但共产党及其支持者的仇恨观点相反。正如你若是基督教徒,你认为上帝和耶稣建立了人性美好的花园,但你若是撒旦的支持者,则一切颠倒。 因此毛泽东一上了天安门,第一件事,就是急不及待改组全国在民国时代留下来的大学。第一口眼中钉,就是他年轻时在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备受傅斯年斥责、胡适罗家伦及其学生对他不怎么看得上眼的北京大学;然后就是他个人仇视的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毛泽东粗暴将此两校合并,派驻党委书记,而且非常记仇的,终身不踏入此校校门一步,而视对整个知识界的深度鄙视。 民国时代的中国大学,虽然有非常出色的科学教育,但引领时尚的,是文科的学者。蔡元培、胡适、罗家伦、钱穆、钱玄同、梁实秋、朱光潜、吴宓,所有你今日记得的,全部是文史哲艺和教育学中人。但是心理超级阴暗的毛泽东,废除、贬抑、扭曲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国大学的文科教育,一度连理工科的专家也批斗,为他统治的国家制造了一个三千年未见的黑暗愚昧时代。 ---陶杰:毛泽东为何迫不及待拔除最出色的民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