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L暴涨

[随笔] Ethena TVL 暴涨与系统性风险的思考 最近几周,Ethena 的 TVL 从 $6.5B 飙升到 $13.28B,并且深入渗透到各大 DeFi 协议,这让我开始思考它对于 Ethereum 整个 DeFi 生态的系统性影响。 1⃣ 背景 过去几个月,Ethena 的 TVL 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仅仅过去一个月,TVL 就从 $6.5B 上升到了目前的 $13.28B,而在一年前,Ethena 的 TVL 只有$3B。这种增长并不是单纯的资金流入,而是依靠 sUSDe 的循环贷模式:用户将 USDe 抵押,生成 sUSDe,再投入以 Pendle 为主的 DeFi 市场,进行拆分后再流入其他的借贷市场,并不断叠加杠杆。在链上资金的自我增殖逻辑下,Ethena 在一年内里就跻身 Ethereum DeFi 的最核心层。 和以往一些大型项目不同的是,这种增长并没有停留在 Ethena 内部,而是快速渗透到 Ethereum DeFi 的基础设施中。 2⃣ 数据 下面是与 USDe 或是 sUSDe 相关的资产在各个核心 DeFi 项目中的 TVL 以及对于各个项目本身的TVL占比: Pendle: $7.35B,占 82% Aave: $6.6B,占 20% Euler: 占 20%,Morpho: 占 14%, Spark/Curve/Convex/Fluid: 各占 10% 左右 根据 DefiLlama 的数据,整个 Ethereum 的 DeFi 市场一共是$100B,而与 Ethena 相关的资产在 DeFi 中占到了15%。 3⃣ 联想 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Ethena 已经不只是“一个协议”,而是 Ethereum DeFi 的系统性组成部分。它通过抵押、借贷、收益结构化和流动性池,直接与 DeFi 最核心的协议相连,成为它们的主要资产来源之一。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 2008 年金融危机中的一个核心现象:次贷产品被通过 MBS、CDO 等金融工程反复打包、分层、分销,渗透进整个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中。这种结构化资产的系统性扩散作为前提,当问题出现时,所有机构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卷入其中。 当然,Ethena 的 sUSDe 并不是“劣质资产”,这一点和次贷的本质完全不同。我把这两者做类比,重点是从“结构扩散”的角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系统性风险: 在 Pendle,它被切分成不同的利率产品; 在 Aave/Morpho,它被当作抵押品; 在 Curve,它成为稳定币流动性的核心部分。 一个相对新兴的协议,在一年的时间里就与 Ethereum DeFi 的主要资金通道深度绑定。 4⃣ 这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这是 DeFi 创新的胜利:链上金融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让一个新资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渗透进全链生态,形成新的资金效率与玩法。 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如果某个环节失效,它的影响将远远超出单一协议,而会波及整个生态。 我并不是在暗示 Ethena 会重演某种暴雷。相反,DeFi 的透明和实时清算机制让它比传统金融更具韧性。但当一个协议与其他核心协议联系如此紧密时,我认为系统性风险天然存在,就像 USDC/USDT 对 DeFi 的重要性以及他们背后自带的系统性风险一样。 📔 最后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值得观察的现象: Ethena 正在走向“Too big to fail”?不仅仅是因为单个协议太大,也是因为与其他核心协议之间紧密的联系。 但不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Ethena 的爆发,肯定是 DeFi 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