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

给眼热币股的朋友们科普一下这个我们7年前就玩剩下的搞法和最终的结局:币股互换、 2018年的时候,当年许子敬(火星人)和Sam Lee(目前被DOJ通缉)主导了一出上市公司和ICO项目的币股互换大戏:让当时融了1800万欧元的公链ICO项目Penta的新加坡主体,通过澳洲的一个private fund叫 First Growth Fund收购澳洲ASX上市的CCP Technologies(这名儿也真好) 收购的方式声称是通过PNT token来购买CCP Technologies的股权,并且获得了澳洲主管部门ASIC的批准,成为了CCP最大的股东之一 当然18年怎么可能真的拿币换股,实操层面其实就是找一家中国人办188类投资移民在澳洲搞的(你现在去google搜这个公司可以搜到几个老中中登在小办公室剪彩的照片),又恰好在ASX上市的公司。然后借First Growth的AFSL澳洲金融牌照,左手倒右手交易,合同大概率是现金+token warrant条款(这个当年ASIC不会管) 澳洲和Nasdaq一样,上市不是A股那种领导审批的过会制,而是注册制:只要盈利或者资产规模达到,就能上。 当时我办了7家这种,国内的“上市盘”把钱洗到自己兜里,花60-80万澳币上市,顺便又符合澳洲188类移民条件,给自己全家办移民 这样的好处是:CCP Tech有了股市可以发利好割一下当地华人股民(跟后来的傲立资本事件一样),而Penta在那个年代获得了一个不对称的重磅利好,从ICO投资者和交易所手上搞到了更多钱 结果当然是,几个月以后,Penta直接归零跑路。这个事情我相信18年那一拨的老韭菜多少都有印象 不要光看到冲COIN和CRCL的吃肉,没有见到其他币股挨打。注册制国家包括纳斯达克,绝大多数股票日均交易量之低,比不过Pump每天金了的CA 不信你们去看一下宣了开始买币的那些上市公司在官宣之前的交易量,再去看看比特小鹿、Amber、迦南耘智的日交易量 如果你没有A8体量,没有股市经验,一定要切记使用自己在玩合约和P小将上的经验,以小博大赚了就跑。你的水平超过99%的股民和小机构,但绝对玩不过股庄(香港西九龙写字楼里那些每年在深圳开好几个资金盘的) 当年的报道链接:
4周前
投资之所以难,是因为时代在变化,投资者的结构、投资的年龄段以及投资者的收入水平都在变化。 但在币圈很神奇,都是年轻人,小资金最终拿到大结果,几乎每轮都有这样的机会,ICO、DeFi、NFT、meme、撸毛、铭文几乎都是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拿到高倍数大结果,进圈时间往往都不久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 但是币圈变化太快,很多人下一轮再想通过相同的路径继续往往就行不通了。 昨天和一个大佬投资人聊投资里路径依赖的事情,因为他投过非常多币圈的团队,见过很多身边的陨落也是死于路径依赖,这里说的都是曾经拿到过大结果的人的故事但不对号入座。 1、矿场一直很赚钱,不断加规模,同时经历过周期对牛熊判断又有把握,在 519 发生前矿机加了杠杆,损失了大半资产 2、山寨一直很赚钱,一个上轮牛市在二级市场上投了好几个百倍币的团队,这轮是倒亏 20%。 3、一级投资一直很赚钱,一个非常牛逼的一级基金投了 LP,上轮周期 20 倍以上的回报,这轮周期 4 年回报不到 10% 4、囤 ETH 一直很赚钱,在 ETH 上拿到 100 倍的回报有信仰了,在以太坊对比特币汇率低点忍不住上了杠杆,同时把 BTC 换过去,BTC 数量腰斩再腰斩再也换不回同等数量的 BTC 了。 5、OTC 一直很赚钱,然后成功把自己送进去了 你还见过哪些因为路径依赖返贫的例子?努力学习的我还不想被留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