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端产品

昨天 OpenAI 发布了自己的浏览器 Atlas,我写了一篇文章,很多人参与了讨论,其中有两个声音很有趣。 一个观点是 Atlas 很拉胯,存在明显技术缺陷和体验问题,甚至断言这个产品会失败,因为 OpenAI 的 C 端产品能力不行。 昨天的 Atlas 首发确实有不少问题,比如丢上下文,在当前网页对话时有时候会拿上一个网页的内容说事;比如一个英文网页已经完全展示在浏览器了,让 ChatGPT 去翻译,它会告诉你无法读取内容等等。 这些显然是 bug 和工程问题,今天再用时我发现 Atlas 已经提示我更新了,新版本基本解决了我说的上述问题,比如全文翻译: OpenAI 是一家拥有大模型能力和 C 端产品 8 亿周活的公司,这些工程能力不可能对他们有什么挑战。我的预测是,Atlas 会快速迭代,并成为 ChatGPT 的重要入口,甚至是战略入口。 第二个观点是:像 Dia 和 Comet 这样的 AI 浏览器都是打前站给巨头攒经验值的,差不多了巨头一把收割。初创公司和产品没什么机会。 这个观点我在昨天的公众号里也调侃了一句,担心会有误导,今天重点聊聊这个事。 昨天我在文章的最后写了一句:浏览器这个词,也许已经过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前浏览器主要是浏览网页,同时进行一些动态信息的交互。无论你用的是 Chrome 还是 Safari,基本操作就这些。所以这些浏览器之间是强竞争关系。 AI 时代的浏览器,更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 App,它们是同时具备浏览器能力的新型互联网 AI 工具。豆包在这方面走得很超前,移动端豆包和桌面端豆包,完全是不同的形态,但都有豆包大模型加持。巨头战略眼光不可谓不长远。 这些形态各异的 AI 浏览器从传统的强竞争,变成了弱竞争。我以前用了 Chrome 基本不会再用 Safari,反之亦然。现在呢,如同我会同时使用多个大模型一样,我会使用 Dia、Comet、豆包、Atlas……哪个能更好的满足我在某个场景的需求,我就用哪一个。每次打开它们,并不是都要浏览网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