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坚决不买黄金? 也许是受到古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中国投资者对黄金似乎情有独钟。从十几年前的”中国大妈炒黄金“狂潮,到当下的年轻人贷款买黄金,黄金成了很多人特别偏爱的投资品。 当然,作为一种贵重金属,黄金是有内在价值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黄金可以用于对冲通货膨胀或在经济不稳定时期作为避险工具。正所谓:乱世买黄金,盛世买古董。 但是,每次有朋友劝我投资黄金,我都是一口回绝:我不要黄金屋! 今天,我就简单分析一下:黄金为什么不是好的投资品? 一、黄金无法产生现金流 这是所有实物投资的共同弊端,包括贵重金属、古董、邮票、纪念币、大宗商品(如原油、农产品)等等。 假设你拥有一吨黄金,它们虽然金光闪闪,但是你也得不到一分钱现金流,因为它们本身既不会变大变重,也不会产生任何利润!如果你想依靠这些黄金过日子,你必须不停地卖出它们。 与之相反的,股票和股票基金后面对应的是公司,比如微软、苹果、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这些公司不但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高,还会在每个季度派发分红。 即使是债券或者银行存款,都会每年产生利息。 从这个意义上讲,黄金顶多只能用来保值,却无法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这就决定了它的回报率不会太高。 二、黄金的回报率显著低于股票 历史数据显示,尽管黄金在某些时期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过去几年美国的高通胀期。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的平均回报率显著高于黄金。 比如,从1975年到2025年的50年里,美国股市的标普500指数的年均回报率接近11%。而与此同时,黄金的年均回报率约为6%左右。 如果你在30年前投资10万美元购入标普500指数基金,你取得的年化收益率就是10.2%。到今天,你将拥有186万美元。 而如果你投资的是黄金,就算不考虑高昂的持有成本,你取得的年化收益率为8%左右。那么到今天,你将拥有100万美元。 投资股票基金获得的收益,将是投资黄金的1.8倍! 三、黄金有高昂的持有成本 如果你持有的是实物黄金,你将付出很多额外的成本和风险,包括: 1. 存储成本: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使用银行保险箱还是专业的金库服务,存放黄金都需要高昂的费用。而如果把黄金存放在家里,我们则会面临安全风险。 2. 保险成本: 为防止盗窃或者损坏,持有大量实物黄金的投资者通常需要购买保险。 3. 交易成本: 投资者在购买和出售黄金时,通常会涉及到高于现货价格的溢价以及可能的佣金或手续费。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证券化的黄金投资品,比如黄金ETF。但是这种ETF仍然有高昂的管理费。以最著名的黄金ETF GLD为例,其每年的管理费高达0.4%,而标普调500指数基金 VOO的管理费仅为0.03%,二者相差13倍! 四、黄金的波动较大 跟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比如短期债券)相比,黄金价格可能在短期内经历显著波动。 这种波动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情绪、美元价值、利率变化、地缘政治事件以及央行的买卖行为等等。 比如,黄金价格在1980年飙升的850美元,然后一路暴跌。直到28年后的2008年,黄金价格才会回到850美元! 正因如此,黄金投资的波动性远超想象,根本不是好的避险资产。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回报率的标准差来评估一个投资品的波动性。标准差越大的投资品,其风险越高。过去十年,短期债券的标准差仅为1.6,绝对是风险超低的投资品。与此同时,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标准差为15.4,因此算是高风险的投资品。然而,以安全稳妥著称的黄金ETF GLD的标准差居然也有14.0,相当于标普500指数的91%。 如果我们考察经过风险调整过的收益率,比如夏普比率,那么黄金为0.64,低于标普500指数的0.7,更是远低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0.8。 由此可见,黄金投资的风险显著高于债券,而经过风险调整过的回报又显著低于股票。 总的说来,黄金根本不是好的投资品,更不是主流的投资标的。我认为绝大部分的投资者,完全不需要在投资组合里配置黄金。 也许我们需要把古人的话改一下,比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股票屋!
我的小红书粉丝数超过10万了 从2007年初,我开始在美国证券市场投资,至今已经18年了。期间,我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2020年和2022年的股市大跌等风风雨雨。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我一直在公司里主持不定期讲座,分享自己的理财经验。 我从2022年起,我在一个只有三十几人的微信群里,指导身在中国大陆的同学、亲戚和朋友们进行投资理财。鉴于很多朋友缺乏基础的理财知识,我开始在那个微信群里发理财科普文章和心得。这些文章,获得了群友们的称赞。 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觉得如果能够通过博客这种公开渠道,让更多人从我的理财经验和知识里获得哪怕一丁点的收益,都是我的荣幸和满足。 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于2023年在海外博客网站“文学城”开通了博客,笔名就叫“硅谷居士”。我开始在博客里和文学城的“投资理财”论坛分享交流投资理财知识和经验。我的文章获得了无数读者们的认可。 2024年12月的某天,我和一位90后同事聊天。期间聊到了理财问题,我就给他看了我的文学城博客。 他高度赞赏我的理财文章,并说:这么好的内容,为什么不发到小红书上? 我先前从部门里几个80后、90后同事们那里,知道了小红书。这是一个成立于2013年的中国社交网络购物和社交平台,用户里超过七成是女性。平台的初衷是交流、分享各种笔记,比如旅游、美食、购物等等。 到如今,小红书的全球月活用户,已经超过3亿,而博主数量超过8千万。其用户比较年轻,比如95后占比为50%,00后占比为35%,而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50%。 根据市场预计,2025年,小红书平台的净利润将超过30亿美元,相当于微博的8倍!而特斯拉公司过去12个月的净利润也就54亿美元而已。 当然,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华人社区,而美国的用户数,居然占到了全球的2%左右。难怪我们部门的年轻同事,都在使用小红书! 听人劝,吃饱饭。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注册了“硅谷居士”小红书号,陆陆续续把自己发在文学城的理财笔记和投资经验,慢慢搬运过去,造福更多的人。 我的理财文章一经发表,就立刻获得了众多小红书用户们的高度赞扬。粉丝数也迅速上涨。 九个月后的今天,我的粉丝数突破了十万! 而仅仅在过去三十天,我的粉丝数就增加了两万八千人,平均每天九百多人。 感谢朋友们的鼓励,也谢谢全世界读者们的认可!
我是如何积累四百万美元退休金的?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了解了它的人从中获利;不明白的人将付出代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经常听到不少朋友质疑股票基金定投的威力。有些人说:股票定投只适合有一定资产的人,不适合白手起家的普通人。也有人说:白手起家的人,必须另辟蹊径挣到第一桶金,然后才能定投,让财富滚雪球。 我觉得这种观点低估了定投的魅力,非常具有误导性。我的观点是:定投同样适用于没什么财富的家庭,比如刚开始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或者家庭财政盈余不多的人。 今天,我就晒晒我家退休金账户的增长情况,看看我们是如何从零开始积累起几百万美元的退休金资产的。 我和太太是2006年开始在公司的个人退休计划里存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401k计划。开始时,我们的账户余额是零美元! 2006年时,401k存款的上限是1.5万美元。我第一个雇主每年的401k存款匹配是工资的3%。那年我自己存了1.5万美元,雇主匹配了3千美元左右。总共1.8万美元。我太太的公司,根本没有提供匹配;而且401k里的基金超烂,主打的就是贵--很多基金的管理费高达2%以上。不过,我还是鼓励她每年放了1万美元。 2009年以后,我们都换了新雇主,公司的匹配就变多了。我的雇主是匹配50%;比如我放1.6万美元,公司匹配8千美元。我太太的雇主匹配工资的4.5%。而且两家公司的401k都是由先锋集团管理,我们终于可以选择钟爱的股票指数基金了,比如名扬天下的标普500指数基金。从那时起,我们每年都放满了401k。 我们的退休账户里,只配置高增长的股票基金,比如标普500指数基金。我们没有买任何债券基金。我们也不投资Target Retirement基金,或者Lifecycle基金;因为这类基金里也有数量不菲的债券,会显著拖累资产的增长率。 由于我们的家庭收入超过了Roth IRA的收入限制,我们没有存IRA。 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取消了Traditional IRA、Afte-tax 401k转Roth的收入限制。可惜我没有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 2012年,我才注意到了:Backdoor Roth 和 Mega Backdoor Roth 由于2010年的国会法律已经打开了。从那时起,我开始把两个后门全部放满。比如去年一年,我通过这两个后门,转了4.1万美元到Roth IRA。我太太的雇主没有提供After-tax 401k选项,所以她只做了7千美元的Backdoor Roth IRA。 到了2024年底,我计算了一下,从2006年以来的19年里,我们的退休金账户里一共存了150万美元本金。其中大约115万是我们自己存的,平均每年6万美元。其余35万是雇主提供的匹配,算是立刻生效的投资收益。 由于这些退休金账户的存款,基本就是每半个月投资一次,是标准的定期投资。当然,投资的金额由于工资的上涨和401k存款上限的提高,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不过,早年由于401k计划里的基金比较垃圾,导致19年以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10%左右,低于标普500指数基金的12%。 即使如此,我们的退休金账户仍然积累了420万美元,是我们自己投资总额的3.7倍,账面盈余305万美元。即使把雇主的匹配也算作成本,累计的投资收益率也高达180%。 这就是一个从零开始、定投19年的退休金账户! 展望未来,即使401k和Roth存款上限不再提高,只要我们每年继续如此投资,到65岁退休时,我们的退休金账户余额应该可以突破2500万美元! 预计到那个时候,我们累积投资了250万美元,雇主配送了85万美元,合计总投资额是335万美元。而累积的投资收益率将是646%。 退休后,即使我们每年取出2%,也就是50万美元,就足以用于补充社保金之外的家庭开支了。我们会将剩余资金继续留在股市里增长。那么到我85岁时,这些退休账户将增长为1.4亿美元;而到了90岁,账户总额将会突破2亿美元。 其实,就算你把我家的数字减半,到65岁时积累1250万美元,仅凭这些退休金账户,就已经进入进入美国最富有家庭的俱乐部了。 这就是长期定投的威力。你不需要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更不需要投机取巧取得的第一桶金。只要你坚持不懈,你定会成功! 附:我家的退休账户总资产历史
我的两次中考 几个星期前,我送小女去家旁边的高中报到。看着她未经任何考试,就顺顺利利进入加州最好的公立高中之一,我心里五味杂陈,想起了自己当年的两次中考。 我的老家是河南省南阳市下属一个山区小县的小山村。村里在80年代初的人口最高峰时期,也仅有75人左右。 我的小学是在离家一公里外的村小学,上学路上要趟过两次河水。河面上没有固定的木桥,只有几十块石头随便放置在河水中连成的“石头桥”。过河时,要在石头间跳跃前行;小脚掉进河水中的情形也是时有发生。遇上夏季山洪爆发,或者是冬天避免掉进冰冷的河水里,我们就会从村后山上的羊肠小道翻过一座小山,再顺着山下的河滩走到学校。 八十年代末期某年,十二岁的我以全乡镇第三名的综合成绩进入我们镇的初中读书。我的小学同班同学里,只有不到20%的孩子考入初中,其他的孩子们就这样早早结束了5年受教育生涯。我的数学成绩全乡镇第二,因此我的数学老师特意到我家找到父亲,向他表示祝贺。多年以后,我在邻村的小学里偶遇这位数学老师,仍然对他感激不尽。 我们的初中,每届只有两个班;每个班上大约有60人吧。在初二时,我的成绩仍然是名列学校前五名,但却不是像初一时那样的一枝独秀。原因很简单:班上有几个故意留级的上一级“学霸”。起初我不太懂,但是很快就明白了这些同学背后的考量。 在整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招生的规模非常低,每年的录取规模只有80万左右,仅仅相当于2023年的8%。我们老家的县城高中,在河南省属于二流学校,高考表现自然不敢恭维;应届毕业生能够进入大专院校的比例不到10%。因此,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根本不敢奢望孩子能够考上高中并进入大学;而通过中考进入中专院校(师范学校、护士学校等),拿到铁饭碗,就成了绝大部分优秀学生的最佳选择。但是,那时的中专是不录取初三复读生的;因此,初二时班上成绩最靠前的几个孩子往往选择在初二留级,继续筑牢基础和积累优势,争取初三一战成名进入梦寐以求的中专。 因此,在我初二读完的时候,不出我的意外,我的班主任也劝我在初二留级,走那几个学霸的老路。我欣然听从了他的建议,并被任命为班长,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我的传奇就这么开始了。 我父亲有一个发小儿李叔叔,在学校里任教导主任。也许是他见我天赋异禀,居然找到我并力劝我直接升初三,和那几个留过级的学霸死磕。我自己也没有主见,当时又是住校生,没法及时和几十里外的父母亲商量,就听了他的建议,在开学几个星期后,“顺利”升上初三成了一个“插班生”。 很快我就在初三的前几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力压比我多上了一年学的一众学霸,成了全校的风云人物。在中考前,我的物理老师找到我,语重心长地劝我报考高中,放眼大学。但是,当时母亲已经患病在身,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不愿让我去高中冒险,让我报考最稳妥的中专学校--南阳市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 当时,这类师范学校会给每个初中分配名额,这些学生在师范学校毕业后通常会回到原属乡镇任初中或者小学老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铁饭碗,而且由于教师的地位明显好于其它中专的职业,比如护士等;因此,师范学校的竞争最为激烈。 那年中考,我们那个初中有三个师范学校名额。我自信自己全校第一,信心满满。我的班主任倒是有些疑虑,因为那届有几个公办教师家的孩子;为了鼓励“内循环”,县教育局在中考前宣布教师子女会有加分10分的奖励政策。我当时比较天真,觉得就算给他们加30分,他们也赶不上我。 我的预测是对的。满分550分的中考,我考了516分,名列全校第二名;第一名被一个初二留过级的学霸夺走。但是,那几个教师子女,成绩比我低了不止30分;因此我自信前途一片光明,从此就要走上教书育人的康庄大道了。 我高兴得过早了。很快,县教育局发布新规:教师子女的分数只要过了分数线,就会被优先录取。正当我和家人们还在无望地等待着的时候,我们中学的中考状元和两个教师子女很被师范学校录取了。 在那个漫长的暑假里,连一向开明的外祖母也劝疾病缠身的母亲让我辍学在家照顾母亲或者进城打工;而穷困潦倒的父亲也犹豫不决。我非常感激家里的几个女性,包括病魔缠身的母亲和两个尚未出阁的姐姐;她们坚持让我去复读,走走高中这个独木桥。 那年的秋季,我去初中复读,几乎在看小说和玩耍中度过了第二个初三。 我记得刚开学不久的某个晚自习时间,班主任把我叫到学校的院子里。他先是骂了一通朝令夕改的县教育局官员,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凄然一笑:老师,您不用担心我;我也不恨他们。 一年后,我轻轻松松考入县高中。 三年后,母亲驾鹤西去,化作天上的星星。 四年后,我以全省前十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硅谷居士
1个月前
美国华人凭什么成为模范族群? 美国华人,连同其他亚裔人,占了美国人口的7%左右。亚裔,尤其是华裔,经常被美国主流社会标榜为“模范族群”。 那么,对比普通美国人,美国华人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今天,我就分享几个美国华人的数据,看看华人这个模范族群,是如何“鹤立鸡群”的。 第一、家庭收入中位数 美国华人:10.5万美元 全美国:8.03万美元 华人优势:127% 第二、家庭净资产中位数 美国华人:58万美元 全美国:20万美元 华人优势:290% 评论:这是华人最突出的数据。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 第三、住房拥有率 美国华人:68% 全美国:65% 华人优势:105% 第四、预期寿命 美国华人:89岁,其中男性为87岁,女性高达91岁。 全美国:78岁,其中男性为75岁,女性为为80岁。 华人优势:114% 美国华人的预期寿命,足足比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多了10岁。这证明除了内在基因以外,外在环境也能大大影响人的寿命。 第五、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美国华人:44% 全美国:38% 华人优势:116%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华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天下闻名。而在美国,学历越高的人收入就越高,这早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第六、结婚率 美国华人:62% 全美国人:47% 华人优势:132% 注:这个比例是指一家之主是已婚夫妇的比例。 第七、平均离婚率 美国华人:4% 全美国人:10% 华人优势:40%(这个比例越低越好) 评论:婚姻方面的这些数据,既反映了华人重视家庭观念的传统,也得益于华人较高的收入。贫贱夫妻百事哀,大约70%的离婚是由财务问题引起的。较高的收入和家庭财富,推高了华人的婚姻稳定程度。 第八、家庭成员人数 美国华人:3.8 全美国人:3.1 华人优势:123% 评论:华人更重视家庭价值,因此更容易出现大家庭。 第九、女性职场参与率 美国华人:60% 全美国人:57% 华人优势:105% 华人女性中,有更高的比例参与工作。这也说明华人女性在性别平等方面也值得称道。 转眼间,我和太太来美国已经快满25年了。前段时间,有几个网友问我当初为何要来美国。我回答说:2000年我来美国的时候,美国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30倍;因此,出国留学是毋庸质疑的最佳选择。 也有网友说:即使我留在中国,估计也实现财务自由了。 我想了想。也许我留在中国也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但是可能性不大。毕竟我的大学同学里,大部分还没有实现这个目标。 除了财富上的收益,我觉得我来到美国,不仅提高了我和家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更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硅谷居士
1个月前
我为什么不投A股?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85%归功于正确的资产配置,10%来自于选择投资目标的功力,5%必须靠上帝的保佑。     --威廉·夏普 很多海外华人由于本土偏好,喜欢投资中概股。更有甚者,很多海外华人直接投资A股,或者购买A股公司为主的基金。 我从来没有直接投资A股股票或者基金,也不建议投资A股。我给我所有朋友的投资建议就是:珍爱生命,远离A股;珍爱生命,远离中概股! 今天我就总结一下我反对投资A股的主要原因。 一、A股的收益率低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A股收益率高于美股的说法,成了简体中文世界里的一个神话。比如,大名鼎鼎的“雪球财经”和“银行螺丝钉”都声称:A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2%左右,超过标普500指数的9%。 这里面用的三个数字中,错了一对,只有500是对的! 我觉得这些人多半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上海第一家股票交易公司,成立于1891年,大清光绪17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海股市于1949年关闭。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重开;几乎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上证指数成立。该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日,基点为100点。到了2023年11月底,该指数上升为3040点。按照这个33年的时间段计算,上证指数的确每年上涨11%,加上分红,就超过了12%。 但是这个算法毫无意义! 上证指数刚成立时,里面包括了上海股市里的全部公司,可是只有8家!你没有听错,只有区区8家!由于股市是个新鲜事物,大批中国投资者纷纷跟进,在短短不到两年内,就把指数推高到1400点。两年涨14倍的天方夜谭式的神话,加上指数里的公司数量极少,这段时间的数字很难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认为这个时期的数据对于计算整体的股市收益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到了2005年,沪深300指数横空出世。该指数收录了上海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里最大的300家公司,对标美国标普500指数。沪深300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基点为1000点。而2004年前后,恰好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代。 正因如此,沪深300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跟踪A股的大盘指数。截止2025年2月底,该指数上升为3900点。在成立的20年间,加上分红,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8.5%左右,离很多人声称的12%相差甚远。 而过去50年,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2%。过去10年,沪深300指数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3%,而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4%,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更是举世无双,高达19%。 因此,我才说A股的收益率太低,不值得我投资。至于A股的收益率为何低迷,请看我附录部分的简析。 二、A股的波动性太大 在投资界,大家普遍用标准差评估一个股票、基金或者指数的波动性。标准差越大,说明该投资品的波动性越大,也就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承担风险越大。 标普500指数的标准差约为17.8,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标准差是22.4,而沪深300指数的标准差达到了惊人的24.1,比标普高35%! 投资小白们可能会说:高风险,就意味着高回报啊! 这些人犯了一个逻辑错误:高回报,的确意味着高风险;但是,反之却不然。很多高风险的投资,回报却惨不忍睹。如果你连续一年购买彩票,或者去赌场玩上几天的老虎机或者轮盘游戏,就能体验“高风险、负回报”的奇妙世界! 三、A股的分散性过低 蜚声世界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有一句名言: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现代投资界的共识也是把分散投资作为一个重要原则。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有能力和远见的投资者也尽量把投资分散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冲本地经济长期低迷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讲,美股的标普500指数或者纳斯达克100指数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虽然这些公司基本都是美国公司,但是他们绝大部分都是跨国公司,40%以上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因而他们是在做全天下的生意,挣全地球人的钱,享受全世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红利。买了他们的股票,就差不多相当于投资了全球经济的未来。分散投资,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我们再看A股,就发现这些公司的集中度太高:他们绝大部分的收入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中国股市里市值最大的那些公司,包括贵州茅台、两桶油、6大行、中国平安,他们的海外收入,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一旦中国由于人口危机或者政策失误造成经济长期低迷,A股的投资者必然受到冲击。 当然,身在中国的投资者会说:居士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只有人民币,不买A股还能买啥? 知识就是财富!事实上,早在2013年,中国的基金公司们就陆陆续续推出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多款美股指数基金,比如标普500指数基金513500、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513100等等。中国的投资者只需要在中国的券商那里开户,就可以用人民币投资天下无双的美国指数基金,享受和美国人民一样的投资机会。 附:为什么A股的收益率如此之低? 这个话题,其实非常大,可以轻轻松松写几本大部头著作。我今天就简略分析主要几个层面。 首先我们要理解:股市的长期收益来自股市里的所有公司的利润增长和分红。因此,A股收益率低的直接原因就是A股里面的优质(高利润、高增长)、有良心(愿意分红或者回购自家股票)的公司太少了。如果A股里面都是像贵州茅台或者腾讯那样的公司,我们就不用担心上证指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3000点附近徘徊。 而为什么这样的好公司太少了呢? 第一、很多优质公司不在A股上市。 早年,由于各种奇葩的上市规定,很多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不具备在中国A股上市的条件,只能选择在海外上市;当然也是为了方便早期的外资投资者可以轻松卖出股份获利。这里面的例子就包括中国最有活力的高科技企业,包括腾讯、新浪、阿里巴巴、百度、小米、京东、美团等等。 而另一些优质企业,比如华为,则选择一直不上市。 第二、监管不力 中国的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监管,乏善可陈。比如,对于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大股东套现等等不法行为,惩罚力度远远不够。这导致很多不良公司无法无天,施展瞒天过海等三十六计,在股市兴风作浪、中饱私囊,牺牲投资者的利益。 而中国一直没有执行行之有效的股市退市机制,未能及时发现并剔除这些劣质企业。在2000年,中国有1080家上市公司,美国有6900家上市公司。到了2020年,中国的上市公司高达4150家,增长了280%;而美国只有4200家,居然下跌了将近40%。美国一直在淘汰垃圾企业,中国却一直在容忍更多的不良企业在股市里呼风唤雨,这丛侧面反映了监管水平的差异。 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很多上市企业不愿意把经营产生的利润分给投资者,而是中饱私囊或者以其它途径转移(比如国企上缴利润给国家)或者浪费掉,也导致投资者不能收获应得的回报。 第三、企业经营水平太低 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ROE)是反映一个企业利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沪深300企业的ROE约为10%左右,而标普500企业的ROE约为19%,几乎是沪深300的两倍! 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其实就非常多了。比如,A股里的国企太多了,而绝大部分国企的效率低下,这是天下皆知、不言而喻的真理,神仙来了也救不了。如果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中国也不需要在1980年代搞改革开放了。 又比如,中国公司经营的隐形成本非常高,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低下。 再比如,公司的管理水平也非常落后。连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一流企业,都爆出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贪污公款高达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丑闻;在美国企业里,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 最后,我们可以拿一个标准的美国企业和中国企业作为对比。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大银行,是标准的具有垄断地位、从事暴力行业的国企。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是美国第一大银行;和美国所有上市企业一样,是一家私企。 过去15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价上涨了90%,加上每年4%左右的分红,平均每年的收益率是8.5%。 该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是9.2%,年利润480亿美元,市盈率是7.8,市值是3500亿美元。截止2025年二季度,该行的利润同比下降了3.9%。 而过去15年,摩根大通银行的股价上涨了714%,加上每年2.6%的分红,平均每年的收益率是16.6%,几乎是工商银行的两倍。 摩根大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是16.7%,远高于工商银行。年利润为580亿美元,仅仅略微高于工商银行。但是,摩根大通银行的市盈率是15.2,市值是8100亿美元,是工商银行的2.3倍。其2024年的利润增长率为18%。 两者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摩根大通银行不仅运营效率高,增长还比工商银行快。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附:过去15年,工商银行(601398)和摩根大通银行(JPM)的股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