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 Capital
2个月前
近期美股/港股补税的部分 Q&A Q: 可以不交吗? A: 抗税是犯罪行为。滞纳金每日万五。 Q: 哪些人收到了补税提醒? A: 涵盖绝大多数中资券商以及部分香港银行。交易金额大的客户占比更多,但也有账户余额较小的客户。有客户从税务局处获悉,部分券商上报了所有 100 万美金以上的客户 CRS 信息(未验证)。 Q:有人收到的是具体的补税通知,有人收到的是警示通知,有什么区别? A:目前通知大概分成三种类型: 1. App 站内信或者以不带名字的短信,提示你可能有境外收入,请你自查 2. 明确的指名道姓的短信,通知你有境外收入没报税 3. 电话 收到后两种肯定需要立刻报。前一种通知非常广泛。 Q: 会倒查几年的境外收入纳税? A: 比较多的是 22,23,24 三年;有的局是三年中挑一年,如单独 22 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整理 CRS 数据时可能只拿到了一年的数据,例如有些人 22 年的数据交换了,23 年的没有;而电话通知时会依据已收到的信息来通知。 Q:如果电话通知我缴纳 23、24 年,但是站内信只通知我缴纳 23 年,是否需要主动缴纳 24 年的? A: 以电话短信为准,如果电话通知你要交 23,24 年,那可以不补 22 年,但是有可能明年再打电话通知的时候,要求补 22 年的。 Q: 哪个城市税务局口径比较友好? A: 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城市整体口径相对松一点,譬如可以用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计算方式和口径,基本能接受,也不再跟进调查。 但确实有些地方比较严,报完后会跟你讨论报的准确性。最后都是去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网页端自己申报,这个环节没有城市差异。 不能通过人为选择地点来给自己创造一些便利性,例如北京给你打电话,你不在网上申报,跑到上海线下报是不行的,也不会被接纳,最后还是需要在网页端完成申报。 Q: 核查范围是否有金额阈值的定义? A: 实际上完全没有。因为总局推送数据到各个地方的税务机关后,各地方机关打电话通知有自己的标准,并不统一。 可能北、上会高一些,如果恰好你的推到了 2/3 线城市的局,他们本身就没有收到太多信息,可能很低的金额也会被打电话。 Q: 为什么有的局需要按次缴纳,有的局接受按年汇总缴纳? A: 这属于口径差异,有些局非常强硬,例如每笔盈利都要交税且无视亏损,但其实所有局都能接受按年盈亏互抵,接到电话可以在合理范围为自己争取最佳权益。
Kay Capital
2个月前
近期美股/港股补税的部分 Q&A Q: 哪些人收到了补税提醒? A: 涵盖绝大多数中资券商以及部分香港银行。交易金额大的客户占比更多,但也有账户余额较小的客户。有客户从税务局处获悉,部分券商上报了所有 100 万美金以上的客户 CRS 信息(未验证)。 Q: 可以不交吗? A: 抗税是犯罪行为。滞纳金每日万五。 Q:有人收到的是具体的补税通知,有人收到的是警示通知,有什么区别? A:目前通知大概分成三种类型: 1. App 站内信或者以不带名字的短信,提示你可能有境外收入,请你自查 2. 明确的指名道姓的短信,通知你有境外收入没报税 3. 电话 收到后两种肯定需要立刻报。前一种通知非常广泛。 Q: 会倒查几年的境外收入纳税? A: 比较多的是 22,23,24 三年;有的局是三年中挑一年,如单独 22 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整理 CRS 数据时可能只拿到了一年的数据,例如有些人 22 年的数据交换了,23 年的没有;而电话通知时会依据已收到的信息来通知。 Q:如果电话通知我缴纳 23、24 年,但是站内信只通知我缴纳 23 年,是否需要主动缴纳 24 年的? A: 以电话短信为准,如果电话通知你要交 23,24 年,那可以不补 22 年,但是有可能明年再打电话通知的时候,要求补 22 年的。 Q: 哪个城市税务局口径比较友好? A: 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城市整体口径相对松一点,譬如可以用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计算方式和口径,基本能接受,也不再跟进调查。 但确实有些地方比较严,报完后会跟你讨论报的准确性。最后都是去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网页端自己申报,这个环节没有城市差异。 不能通过人为选择地点来给自己创造一些便利性,例如北京给你打电话,你不在网上申报,跑到上海线下报是不行的,也不会被接纳,最后还是需要在网页端完成申报。 Q: 核查范围是否有金额阈值的定义? A: 实际上完全没有。因为总局推送数据到各个地方的税务机关后,各地方机关打电话通知有自己的标准,并不统一。 可能北、上会高一些,如果恰好你的推到了 2/3 线城市的局,他们本身就没有收到太多信息,可能很低的金额也会被打电话。 Q: 为什么有的局需要按次缴纳,有的局接受按年汇总缴纳? A: 这属于口径差异,有些局非常强硬,例如每笔盈利都要交税且无视亏损,但其实所有局都能接受按年盈亏互抵,接到电话可以在合理范围为自己争取最佳权益。
Kay Capital
2个月前
从最近的 Nobitex 事件还有之前的各种交易所安全事件来看,对于普通散户而言,日常使用最好还是选头部所,资金安全永远是考虑的第一要素。夫人,你也不想你的币被盗走吧? 目前来看,币安作为综合第一应该是市场的共识。从数据方面看也确实如此: 1️⃣ 现货市场份额创近12个月新高:The Block 市场份额追踪数据显示币安目前的现货市场份额已回升至过去一年的最高水平。 2️⃣ BTC & ETH 交易量持续增加:币安目前占据约 45.6% 的 BTC 现货交易量,ETH 现货交易量的占比也始终保持在 50% 左右。 退潮时不仅能知道谁在裸泳,也能知道谁穿的苦茶子最性感。在当前整体市场交易活跃度回落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数据,一方面说明币安本身用户黏性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可能有其他所用户为规避风险选择币安。 归其根本,当下币安能持续领跑市场。抛去其他各类活动运营等市场因素,币安的安全性依然是吸引用户最重要的点。 CryptoQuant 在 6 月 3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币安目前持有中心化交易所中 59% 的 USDT 与 USDC 储备,在所有中心化交易所中拥有最大的稳定币储备。稳定透明的储备永远是 FTX 之后用户很看重的点。 除此以外,Alpha 活动确实把很多链上或其他所用户吸引转化为了币安用户。余额积分和交易量积分,一个是资金留存方面的转化,一个是操作习惯上的转化。在币安上有了资金,习惯了币安的操作,很难不继续用币安。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果经历过 FTX 的拷打,尽管最后处理的结果差强人意,但过程中的煎熬想必没人想再来一遍。永远记住,“资金安全”比“多赚10%”更重要。
Kay Capital
3个月前
最近在思考币圈年轻人类似小🍤很有钱了,也不愿意买房,其实还蛮理性的,甚至不止东大的房产,全世界的房产都是挺糟糕的资产。 房产最大的魅力是,在你没什么钱的时候,你不管投什么资产,缺的其实是更多的本金。房产可以拉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杠杆赌单边的大 a.k.a. 骗贷。 毕竟第一没有金融机构会 3 个点利息贷款 1000 万给你买币,第二能贷 1000 万合规上要有 10 万月收入的覆盖,我敢说 6 成朝上都是合规的假材料。 但本身的资产质地其实很差,玩过 NFT 的大家理解都 next level,流动性、控盘度、交易成本、维护成本都很糟糕。好处是右侧胜率不低,因为启动比较难,像火车机车一样启动了很难立刻熄火,不涨第一个 10% 不买。 随着资产量级上去,房产的资产质地会更差,因为买豪宅要保持杠杆率太难了,买个 Penthouse 贷款 5000 万那可太难做了。 另一种包租公租抵供思路,如果跑到高租售比地区比如米国中西部搞 BRRR 那套,一来维护成本贼几把的高,干点符合身价的事,不要天天自己刷墙装修了。二来虽然是租抵供了,但是人口增量不太行,涨幅很受限,我们这些币圈狗哪怕做做套利,轻轻松松跑赢那些自己刷墙铺地板的苦哈哈房东。 唯一的用处可能是沉淀一部分资产,防止返贫,小🍤那种配点股票也有一样的作用,但股票也拉杠杆我是不太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