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最近 GPT-5 这个事,我觉得背后其实是一个很经典的选择题,就是「探索」和「利用」的矛盾。 任何一个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走到这个岔路口。 你想想,从 GPT-3 一路到 GPT-4 的时候,OpenAI 的感觉一直是在「探索」。大家都在追着 AGI 的梦,想看看 AI 的极限到底在哪,使劲把这个饼画得更大。 但到了 GPT-5,风向明显变了。他们开始「利用」已经挖到的宝藏了。重点不再是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新东西,而是怎么把成本降下来,怎么让模型更稳定,怎么让现有的场景更好用,怎么让用户离不开它。说白了,就是到了把饼分给大家吃,并且要牢牢占住市场的阶段。 这个转变其实也很好理解。当你的产品有了 10 亿月活用户,心态肯定就完全不同了。ChatGPT 不再是实验室里那个可以随便试错的酷炫玩具,它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实体,要对用户、对市场、对收入负责。这时候,大家最需要的已经不是一个更聪明但可能更难控制的天才,而是一个更可靠、更便宜、更好用的助手。 说到底,我觉得这两种追求在根本上是有点矛盾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关于熵的问题。 要做一个能服务几十亿人的大规模产品,你追求的一定是可控,它必须是稳定的、可预测的。这次 GPT-5 提到的幻觉减少、效率变高,还有 Router 系统,本质上都是在给 AI 祛魅,让它变得更有序。这就像是在驯服一头野兽,把那些乱七八糟、不听话的部分都修剪掉,让它变得更好用。当然,代价可能就是,之前 GPT-4o 那种很有灵性的人味儿就淡了。 但是,如果你想搞出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却恰恰需要拥抱一定程度的熵增。你需要允许它在一个巨大的、充满可能性的空间里自由地去闯,去犯错,去建立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连接。那种真正的、能自主思考的 Agent 能力,很可能就诞生在这样的混沌之中。 所以,聊了这么多,评价 GPT-5 的核心其实是OpenAI 他们在当前时期各种挑战下选了一条更稳妥、更确定的路,把手里这张王牌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把已经拥有的智能,最大化地变成产品和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