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之国垮了,不得不“长征”。“长征”的口号很爱国,不再“保卫苏联”了,改叫“北上抗日”。不过中流砥柱的大脑里依然没有抗日的细胞。1935年10月,毛在六盘山高吟“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此词五十年代公开发表后,有读者问,“苍龙”何指?郭沫若以为指日本,但毛纠正了郭的误解,坦然承认自己当年 必欲缚之而后快的“苍龙”是蒋介石。郭沫若有文提及这事,应该还找得到。由此又可证,整个长征过程中,“中流砥柱”打的虽是“抗日”的旗帜,其实毫无爱国的心思,更谈不上实绩。 毛要“缚住”的“苍龙”是谁,是瞒不了人的。张学良发动双十二事变时,如果依了毛,蒋就非被杀不可。问题是斯大林不批准。斯大林认为,替苏联在东面挡住日本,不是区区毛泽东所能胜任的,必须借重于蒋和全中国的军队。因此共产国际训令中共不得鲁莽,必须重建国共合作。毛才改变态度,开始爱起国来。 斯大林百密一疏。他要中共“一切服从统一战线”——这有利于抗日,却不利于中共保存实力。在中共政治局会上,王明、博古、周恩来等赞成国际路线;毛和刘少奇则从本党利益出发,硬是坚持“独立自主”,寸步不让,终于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决议。这里,伏下了后来国共摩擦和延安整风两场血雨腥风大规模内斗的祸根。所谓中流砥柱,特征就在“独立自主”四个字。 何谓“独立自主”?一切行动必须从保存和发展本党的实力和利益出发,绝对不可以从全民族抗日的需要出发——这就是“中流砥柱”在八年抗战中奉行的指导方针,这才是它的命根子。 ---RFA独家:抗日战争的真相和教训(一)(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