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口味下降

为什么越来越没鸡味了?! 你吃的鸡,50年大了三倍多。 我们今天吃的鸡,和祖辈吃的,已经是两个物种。 回到1940年代,在美国,鸡肉是奢侈品。 一只鸡卖3美元,换算到现在,就是30美元一只。 二战爆发,红肉限量供应, 美国人吃鸡的数量翻了一倍。 当时最大的连锁超市A&P担心, 战争一结束,鸡肉的销量就会崩盘。 于是,他们策划了一场全国竞赛: “明日之鸡”。 挑战所有养殖户, 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 养出最肥的鸡。 比赛规则很简单: 养12周,然后屠宰评判。 评判标准是什么? 鸡胸宽度、体型大小、平均重量。 注意,里面根本没有“味道”这一项。 两种鸡脱颖而出。 阿伯埃克斯白岩鸡,纯种组冠军。 温特瑞斯孵化场的红康尼什杂交鸡, 在体型和重量上碾压所有对手。 两种鸡一杂交,一个基因怪物诞生了。 它的后代,统治了我们今天的餐桌。 我们还在吃着“明日之鸡”,而且效率越来越高。 1948年,最快的鸡也要养70天。 今天,平均35天,时间砍半。 体重呢?过去3磅,现在6.5磅,翻了一倍多。 这些鸡被改造得腿短胸大,胖到走路都摇摇晃晃。 我们吃的,其实是“巨型幼雏”。 几百年来的常识是,成年的禽鸟风味才最足。 上世纪初,鸡至少要养4个月才会被端上餐桌。 今天的肉鸡呢?47天。 屠宰时间,缩短了近4倍。 这就是鸡肉寡淡无味的根本原因。 一切为了效率,为了利润。 出栏越快,钱赚得越多。 它们的食谱也彻底变了。 鸡是杂食动物,本该吃草、吃虫、吃各种碎屑。 现在呢? 只被投喂玉米和大豆。 一种高碳水的“高能饮食”,唯一目的就是催肥。 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 这种谷物喂养的鸡,体内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可以高达17:1。 而一只正常的散养鸡,这个比例是6:1。 就像整个食品系统一样, 鸡,也被彻底工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