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娃

温家宝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 不论你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这话没说错。 无数改开受益者现在就要面对这个“得而复失”了。 以中年人无法维持家庭,老年人无法安度晚年,年轻一代纷纷变成“烂尾娃”的形式。 红二代们没有勇气为“红色 中国”殉葬,但改开受益者们,无数“改开中国”的顺民,是不得不为“改开中国”殉葬。 他们的人生是与“改开中国”绑定在一起的,他们在“改开中国”冉冉上升的年代抓住各种机遇,铺陈自己的人生愿景,凭着聪明才智和一些好运,过上了比更早一辈人好得多的半现代生活,他们对这样的生活十分满意,他们因此“岁月静好”,他们因此不想改变现状,甘心跪在独裁者的脚下,愿世世为臣,永为牛马。 但“改开中国”无法长存。 “红色中国”与“改开中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伤害链逻辑与产业链逻辑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把只能依靠产业链逻辑支撑的生活状态,构筑在遵循伤害链逻辑的政治基础上,一切终将化为泡影。 亿万改开受益者将因为“改开中国”的死,失去自己的生活,失去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他们重建生活的唯一希望,是在中共帝国的废墟上,再造产业链逻辑的政治基础。 是让产业链逻辑赢,让产业链阵营赢,让“世界工厂”独立成国,按老年人熟悉的话语体系是让“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到底”,让“改开中国”浴火重生。 只有让“政治体制改革成功”,无数人的生活才能重建,老年人才有晚年,中年人才有现在,年轻人才有未来。 是的,年轻人,那些拼尽全力卷生卷死,从学校一直卷到社会的年轻人,那些承载着父母期望,本以为拿到文凭找到工作就能好好过日子的“烂尾娃”们,只有这样,才能夺回自己的未来。 文革末期出生的人今年已经有50岁了。 他们的孩子,年轻的一代,整个人生都是在“改开中国”度过的。大部分80后根本不知道改开前是什么样子,更谈不上去理解适应改开前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 “红色中国”对他们来说就是朝鲜,是盲山,是无法想象的生存状态。 强行让他们“穿越”到这样的剧目里,绝大多数人活不过第一集。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对他们而言是什么? 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生命。 即将因“红色中国”的复归“得而复失”的,是他们的生命,不仅是肉体生命,也是精神生命,是在改开时代出生成长的人对整个世界的所有信念。 “改开中国”的死,这场已无法避免无法改变的死亡,于他们,是整个世界的崩塌。 但他们只能承受。 承受这场“得而复失”。 并由他们中的幸存者,在内部外部因素的促成下,努力尝试“失而复得”。 “烂尾娃”们不是没有咸鱼翻生的机会的,如果沿海安全区成功建立,如果“世界工厂”的遗址能分别独立成为新兴产业链国家,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中华沦陷区一部分区域能构建起由产业链逻辑主导的政治秩序,能打造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那么他们将能回到熟悉的生活里,甚至更进一步,夺回自己的人生愿景。 但想要最终实现这样的浴火重生,他们要先穿过死荫的幽谷。 他们要先熬过“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得而复失”,先熬过失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付出了全部努力却看不见一丝希望的痛苦年月。 而且他们中必须有人去思考,为什么“得而复失”,怎样才能“失而复得”,必须有人去思考,为什么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够,为什么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抓住机会去完成“政治体制改革”。 他们必须立足于现实,去思考,去推演,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未来。 绝大多数饱经阉割的中共国人在政治上是极其幼稚的,他们对民主、法治,只有朦胧的向往,少有具体的认知。 许多人只有一个印象,印象中,“民主”是更道德的。 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民主活动家应该是道德家,民主运动应该由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君子”领导。 但事实不是这样。 民主与法治,能为产业链国家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政治秩序,是技术性的存在。 是与现代科技,现代生产条件相适配的“配套技术”。 只有道德水准,只有道德偏好,只有道德高度而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是建设不好民主与法治的。 只有懂技术的实干家们能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 或者说,只有能理解技术逻辑的团队领导者,才能在获得欧美国家技术支持和政治投资的情况下,在中华沦陷区有限的区域实现现代化政治秩序的建构。 我相信“烂尾娃”群体里有这样的人。 “世界工厂”运行了那么多年,要培养出懂技术逻辑的新生代人口还是不难的。 当我看到“红色中国”的喽罗们还在试图从道德角度攻击抹黑一些海外民运名人的时候,我就放心了。 他们的关注点还是一如既往的错。 虽然海外民运中的许多人也一样,错误地把民主运动当成一种追求更高道德、提高官员道德水准的政治运动。 但不论是中共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得而复失,还是亿万人必然要拼死寻求的“失而复得”,都是现实议题,都只能依托于技术能力解决。 在历史舞台上,经济才是主线,技术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