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需求

国家是什么? 是经济的政治容器。 经济是什么? 是民生,是亿万人养命之源。 亿万人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想方设法让经济持续发展,足以支撑民生需求。为了让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们就必须把“国家”这个容器打造成经济需要的模样。 这就是在中共国经济步入萧条之际,在谋求经济重建成为首要议题之际, 建国者们需要明白的道理。 不论这些建国者是不是出身红N代,不论他们用来建国的资源是不是大部分来自从中共体制内部的截留。 任何人想在中共帝国的废墟上成功构建起新的国家,构建起能重振经济、再次满足最基本民生需求,并能从老百姓那里收到足够税款来维持政权运转的新国家,都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必须尊重在全世界多数国家已经转向繁荣模式,已经接受产业链逻辑的外部条件下,新兴国家必须努力构建繁荣预期这条铁律。 想让自己新建的国家得以维持,你就打造对“明天会更好”的信念,面对在改开时代已经“吃过见过”的人口基础,你就要实打实的构建容许民众安居乐业也容许企业发展赢利的国家,要成为能助本国企业重获全球客商信任的政权。 不论何种出身的建国者组成的建国团队,都需要去构建繁荣预期,和保证繁荣预期可持续兑现。 建国过程中的一切政治设定,都要为民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服务。 到了今天,我们要以从深海沉船中打捞残存财物的心态去看待已经破败的中共国经济,以用打捞出的物资建造救生艇的心态去看待未来的新兴国家建设。 只有用这种态度去面对现实,才谈得上对未来的国民负责。 在中共政权摇摇欲坠的此刻,务实的建国者,是即将滑入空前浩劫的亿万沉船乘客挣脱漩涡逃出生天的唯一希望。 但这希望无法惠及每一个人。 救生艇的空间是有限的。 很显然,以目前人尽皆知的中共帝国财政状况和人口状况,不管未来的建国团队由多么高位的官员、多么“高贵”的红N代组成,他们从中共帝国这艘沉船上能打捞出的有用物资,只能是极其有限的。 考虑到出身和知识结构,建国者们用这些物资建造救生艇的能力也同样有限。 最核心的因素,是利用中共帝国残存资源和人口基础能重新构建起的繁荣预期,只能是非常有限的。 在现存的十四亿或十亿人口中,有多少人具备支撑繁荣预期的财富创造能力?他们身体健康吗?技术娴熟吗?头脑清醒吗? 很显然,在现存人口中,对构建繁荣预期有足够价值的人口,并不是全部。以届时各族各地建国团队的存量资源和治理能力,也没有谁能接收、愿接收来自旧帝国的全部人口,接手这全部人口的生老病死,承担全部人口的民生需求。 随着帝国的崩毁和人口生育率无可挽回的崩塌,在中华沦陷区,会有大片大片的地区被“放弃”,丧失在较短时期内重建繁荣预期的可能,会有大量人口成为经济重建的“局外人”。 帝国崩毁之后,在中华沦陷区,会出现多个新兴国家。 我们当然希望每个新兴国家的发展都能一帆风顺,但那是不可能的。 总会有些地区,限于“接盘侠”的认知,限于割据政权首领的知识结构、政治偏好和治理能力,会向着匮乏模式滑去。 但好在到那时,普通人将拥有远比活在大一统枯朽帝国里更多的选择。 那会是个只要你愿意加入繁荣模式就能得到接纳的时代,当年轻人自发逃离坚持选择匮乏模式的地区,当符合繁荣国度需求的人口抵达边境,为改善自身的人口年龄结构,繁荣国度定会开门迎客。 于是,匮乏国家会逐渐变成“无人区”,在人口年龄结构不断恶化,经济难以支撑时,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将不得不“二次创业”,转向选择繁荣模式。 从经济民生需求的角度展开分析,虽然仍有些变量,但中共的帝国崩毁和中华沦陷区的浴火重生分裂重建,脉络是清晰的。 循民生需求、经济需求去推演,未来事态的发展脉络,只能是这样: 中共国的天量债务只能用国家经济整个推倒重来的方式解决,中共造成的“中国制造不可信任”印象只能用改朝换代洗刷。亿万人的民生需求和帝国政府的巨额财政亏空,会迫使国家的政治面不得不回应经济面的召唤,最终大众只能踏上唯一可行的道路。 为了重建经济,为了获得维持政权所必须的最起码的资源,人们终将不择手段,不惜改变国号,不惜改变国体。 无力逃离险地的每个人都将只能走上这条路,只有踏过中共的尸体才能走上的,恢复经济之路。 然后,建国者们也只能围绕着恢复经济的需求去重新塑造国家,只能凭手头拿得到的材料,在建国团队的能力上限制约下,展开尝试。 各族各地的建国团队,都会由不甘为习近平陪葬,无力或不甘离开沦陷区的各路英雄组成。 我想,大约每个新兴国家的建国团队里,都会有前红N代、前体制内官员的身影,就象中国历次改朝换代,新朝里都会有旧朝官吏的身影一样。 但不论是谁,都无法改变想重建经济就必须重建繁荣预期的铁律。 不论是谁,都只能为历史的需求服务。 或者被历史无情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