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飞轮失效

我今天花了一小时读了一篇文章《语言:生于智能并终将成为智能》 核心观点是:压缩就是智能。 生命对抗熵增需要最大化能量效率。大脑是一台高效的压缩机器——能耗20瓦,但算力惊人。智商越高,计算能耗越低。 人类为了传递经验发明了语言,语言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压缩。 到了AI时代,关系反过来了: 以前是:现实 → 人类智能 → 语言(传递工具) 现在是:语言 → AI → 现实 语言不再只是传递工具,而成了智能本身的原材料。 文章认为,人类语言数据已经被压缩到极限,这就是数据飞轮失效的原因。AI需要发展自己的语言(AILang)才能继续进化。 读完和 Claude Code 讨论了很久,有几个洞察: 1. 人类语言的"低效"其实是双刃剑 模糊性、隐喻、多义性在人类社会是特性,在AI训练中是bug。同样的特质,在不同系统里价值完全相反。 2. 应用公司正在无意识地为AI进化铺路 你做应用是为了用户价值,但客观上积累了独特数据和环境。未来有能力训练模型的公司,这些就是护城河。这不是"应该",而是"正在发生"。 3. AILang已经存在了 神经网络的表征空间、多模态模型的中间层,已经是一种人类看不懂的"语言"。不是要发明,而是正在涌现。 4. 智能≠人 文章说的是智能维度的压缩逻辑,但人还有情感、意义、价值。这些不是被压缩,而是会被舍弃。区分这两个层面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