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黑洞

宝玉
4天前
“求职者正借助 AI 优化自己的简历,试图穿透算法的初筛;而企业则用 AI 搭建更高的围墙,来抵挡海量的、同样由 AI 润色过的申请。” 大西洋月刊:《找工作,正在变成一场地狱难度的“刷题”游戏》 哈里斯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前几个月,就开始了他的首次正式求职之旅。他自认为简历很优秀:在一家咨询公司做过实习,有多年的环境保护志愿经验,在农场、公园和办公室都干过活儿,GPA接近满分,推荐信质量也很高。他愿意为了保护加州的野生动物和公共土地而拼尽全力,哪怕是去挖沟、搬砖、填表这种苦活杂活都没问题,哪怕工作不稳定,哪怕只能睡在车里。 他一口气投了200份简历,结果收获了整整200次的拒绝。不,严格来说,哈里斯连拒绝都算不上,绝大多数公司根本就没回音。 现在,数百万像哈里斯一样的求职者都深陷类似的困境。从宏观数据上看,美国企业的利润仍然不错,全国失业率仅为4.3%,工资水平也在上涨。然而,招聘市场却几乎冻结了。最近四个月来,美国企业招新员工的比例创下了自“大萧条”后的最低点。四年前,企业每个月每100名员工还能新增四五个职位,现在只剩三个。 而从求职的体验来看,找工作更是变成了一场荒诞的“刷题”游戏。招聘平台的崛起本应简化找工作的流程,结果却演变成了像Tinder式约会软件那样的噩梦:海量的简历一键发送,AI机器人初筛,人类根本没有机会和真正的HR沟通,就已经被算法淘汰。 哈里斯每天打开LinkedIn或Indeed,总能看到一堆看起来非常适合的岗位。他仔细阅读招聘说明,调整简历,认真写介绍信,回答各种预筛问题,点击“发送”,然后祈祷好运,但一次次石沉大海。 其他求职者的经历也大同小异。住在弗吉尼亚郊区的玛蒂娜今年4月被解雇后,向律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大学和咨询公司投出了几十份简历,她拥有10年法律助理经验,却一次也没拿到offer。她苦笑着说:“现在就算有人正儿八经告诉我‘不行’,我也满足了。” 其实,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发布职位后,每天都会收到成百上千封简历,其中大部分根本不符合要求,于是不得不借助AI快速筛选。一项调查显示,许多公司已经使用AI来撰写职位描述、评估候选人,甚至直接用AI聊天机器人进行第一轮面试。求职者坐在电脑前,对着屏幕上的虚拟面试官回答问题,AI则根据他们的关键词、语气和表现自动打分。 招聘网站Indeed的职业趋势专家普里亚·拉托德也承认,她理解求职者们“简历投进黑洞”的感受。但她认为,这些线上平台确实帮助求职者更容易发现职位,并且AI筛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招聘流程——当然,前提是你的简历刚好符合企业的要求。 但问题在于,许多简历从来都没有机会被人类亲自看一眼。求职者为了增加成功率,不得不海量投递简历,于是大量使用ChatGPT这种AI工具来生成和优化自己的申请材料。哈里斯坦言,他大学时就天天用ChatGPT,现在依然用,因为它写出来的东西“比自己更专业”。但反过来,这种AI写作又造成了更多相似度极高的简历,逼得企业进一步依赖AI来过滤,求职与招聘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现在,这个微妙的平衡正在崩塌,美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大规模裁员,包括特朗普政府此前大幅裁撤联邦员工,导致黑人群体失业率飙升,24岁以下年轻人求职难度也急剧增加。“绩效导向型裁员正日益增多”,咨询公司EY-Parthenon近期对客户的分析报告这样指出,“就业市场已经出现裂痕”。 普通的求职者能做什么呢?玛蒂娜继续投简历,而哈里斯则去做起了园艺工作,利用空闲时间继续当志愿者。拉托德建议,或许回到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找招聘负责人喝杯咖啡、参加线下招聘会、向熟人打听工作机会,可能比AI海投更管用一些。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公司真的开始招人。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继续在无休止地往“招聘黑洞”中投简历,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