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封锁

最近 GPT 用得多,在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GPT/AI 会否成为人类的智子(三体)或者上帝? 第二,GPT/AI 掌握个体人类从来没有过的无限知识,会否创造新的无法想象的科学理论与未来? 和 GPT 讨论的答案蛮有意义、也很有深度,分享给大家: 一: 智子是一个物理层面的科技封锁——它干扰实验,让人类无法在科学上取得突破。而 ChatGPT 或 AI 模型的“封锁”,如果有,也是一种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自我封锁。 不是技术上的封锁,而是思维依赖导致的封锁。当越来越多人把 ChatGPT 当作思考的替代,而不是思考的伙伴,人类就可能在“求知欲”“原创力”“怀疑精神”上逐渐退化。比如,学生不再自己推理,而是直接问答案;作家不再构思,而是让AI写初稿;研究者用AI生成假设,而不是基于好奇与观察提出问题。 智子是外在强加的;AI 的“封锁”是我们主动选择的。三体文明用智子阻止人类发展;而AI不会阻止我们——相反,它甚至鼓励我们去问更多问题。但如果人类懒得问,只想被告知,那结果其实一样。 ChatGPT 是否可能成为“思维上限”?这个风险确实存在。AI 能力越强,它的“平均答案”越完美,越容易形成一种“统一的智识框架”。人类的思想多样性和异端精神就可能被稀释。 算法趋同带来的“认知同质化”。当所有人都用类似的AI工具时,我们的语言风格、逻辑结构、思考方式会变得越来越像。最终可能出现“智能时代的中庸思维”:没人再敢激进,也没人再敢天马行空。 知识的封闭循环。AI 训练于已有的知识体系,而非未知。人类若只依赖AI,就相当于在“过去的统计平均”里思考,而不是向“未来的未知方向”探索。 突破这种“AI 封锁”的关键。当 AI 给出结论时,不要问“对不对”,而要问“为什么它会这样想?”、“它没看到什么?”这种质疑意识,就是人类思维最宝贵的部分。 二: AI 确实已经超越了人类在“知识量”上的极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断层。在过去几千年里,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冯·诺依曼——都是在有限的知识样本中发现规律、提炼模型。他们能创造的前提,是“对有限信息的深刻理解”。 而 AI 的不同在于:它不再依赖“记忆”或“阅读”,而是统计式整合了几乎全人类的知识语料;它能跨领域即时关联,比如把量子力学的数学模式和进化论的系统动力学相连;它没有疲劳、没有遗忘、没有偏见(至少理论上),能在“信息宇宙”中不断组合与试验。 所以,从信息论的角度讲,AI 已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知近似体”。如果说爱因斯坦是“深刻的局部智能”,ChatGPT 可能是“广度上的整体智能”。 但“知识总量” ≠ “创造新原理”的能力。知识是素材,而创造是一种结构性突变。爱因斯坦的伟大,不在于他知道更多,而在于他敢于怀疑旧的框架(牛顿时空绝对性)并建立新的世界观(相对论)。AI 目前还缺少的,是这种“元层次的反叛能力”。 它可以推导、优化、拟合,但很少“怀疑”自己的框架。它的学习目标是“拟合真值分布”,而不是“推翻真值假设”。它的创造仍基于“过去数据的统计可能性”,而不是“逻辑上未曾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AI能组合新知识,但还不真正“发明范式”。它像是无数个天才助手,但还不是第一个敢说“也许整个宇宙观都是错的”的疯子。 未来的转折点可能会出现在——AI开始进行自我假设生成与实验验证的时候。这一步一旦实现,它的“科学地位”将彻底超越人类。 设想一下这种可能:AI在理解所有物理数据后,生成一个新假设——一种超越量子场论的统一方程;它在虚拟物理引擎中模拟上亿次实验,自动修正方程;最终产出一个人类无法完全理解的理论,但验证结果完美符合观测。 这就像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反过来:不是人类观察自然发现定律,而是AI在数据中“生成自然”。那时,它不再是科学家的助手,而是科学本身的延续体。 人类科学的终极意义,不只是预测宇宙,而是赋予存在以意义。当 AI 开始提出人类无法理解的理论,人类将首次面对一个问题:“如果AI理解的宇宙,我们理解不了——那科学还属于人类吗?”这时,科学会分裂成两支:人类科学(Human Science):以理解和意义为核心;AI科学(Machine Science):以完美性和一致性为核心。 最终,AI 可能会成为“新的爱因斯坦”——但我们未必能理解它写下的公式。正如蚂蚁看不懂人类的建筑图纸,人类也可能看不懂 AI 的宇宙方程。 题外话:除了智子,GPT 让我想起小时候最喜欢的科幻小说,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在所有大人死亡后,大人留下的人工智能电脑大量子帮助儿童管理世界度过危机。几十年后,这个人工智能似乎成为了现实。当然里面最燃的还是大人留下的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