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拖延

Y11
1周前
我们可以从《是,大臣》中“四阶战术”的描述,看到一种常见的组织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模式。 这种模式或许能让我们联想到现实中一些组织在面对挑战时的反应: 第一阶段,往往是最初的轻描淡写。 当问题刚出现,可能只是一些小的迹象,但有人会倾向于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正常”。 这种“没事”的判断,有时源于对问题的忽视,有时是为了维持表面的稳定,也可能是对潜在风险的低估。 接着,当问题无法完全忽视时,进入第二阶段。 这时可能会承认“也许有点情况”,但会强调“不应该采取行动”。理由可能是“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行动成本太高”,或者“我们还需要再观察观察”。这种“不行动”的选择,看似谨慎,却可能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然后是第三阶段,问题逐渐显现出严重性,不得不面对了,于是会说“也许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但往往在这个阶段,会发现“什么都做不了”。资源不够、权限不足、外部环境不允许,或者内部协调出现了问题,导致想做却无力实施。这种“想做但做不了”的状态,会让人感到无奈和挫败。 最后到了第四阶段,问题已经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时可能会有人反思:“也许当初我们能做点什么,但现在已太迟了。” 这种事后的“如果当初”,充满了遗憾,却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结果。 其实,这种“四阶战术”的本质,是面对问题时从“否认”到“拖延”,再到“无力”,最终陷入“追悔莫及”的过程。它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能尽早正视问题,及时采取行动,而不是让问题一步步升级,或许就能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主动面对、及时应对,往往比被动等待、层层推诿更能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