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共

朱韵和
12小时前
攘外必先安内,抗日缓兵之计 画外音:九一八事变之后,尽管日本占领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蒋介石并没有对日宣战,反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很多人认为,蒋介石的这个政策在日本入侵时继续围剿红军,置国家与民族利益于不顾,导致了东北的沦陷。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蒋介石日记也许可以解开 “攘外必先安内”之谜。 郭岱君:他不但没有立刻抗日,还反而提出一个“攘外必先安内”,日记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答案。所以很多学者,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学者来看(日记),他们觉得真是原来如此!因为蒋其实是了解日本的。他说:“倭三日可亡我矣”。他为什么没有立刻抗日呢,他是有他的考量。因为中国的军队装备跟日本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只要日本封锁长江和沿海一带,三天就完蛋了。所以他说:“不可贸然而战”。他在日记中考虑了很多。九一八之后他考虑了很多,他晓得是有问题,必须抵抗,但事实上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他这个时候写了很多很多的。他甚至在9月20日立下遗嘱,说我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也打不过人家,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一不测,当见危授命,特书此为遗嘱。”但他自己认为就是要争取时间抗日,争取时间备战。等到1932和1933年时,他跟德国的军事顾问和蒋百里先生有很多的讨论,慢慢地眉目就比较清楚了,就是要进行持久战,争取时间备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1931年到1937年在真正抗战爆发中间,国民党做了很多事情,但只能做不能说,因为他要掩饰。另外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攘外必先安内”。当时就考虑要迁都,因为他晓得上海很快就要失去,南京没有办法守,怎么办?所以考虑迁都洛阳,迁都西安,最后决定迁都四川。大家都晓得中国那个时候是个军阀割据的时代,蒋介石根本没有办法控制整个中国,他能控制的只是沿海几个省而已。所以他在日记中就说我怎么进入四川呢?特别是四川、云南和贵州都是军阀势力非常大。所以他一直在想,并跟德国的军事顾问商量。有一天就是“得一计”,要以剿匪为掩护,建立西南根据地,“借剿共以收复西南”,故意把红军留下一小股,把他们往西南赶。所以你可以看到红军的所谓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从江西往西南走,然后才到延安的,中央军就在后面追,因此才能够进入四川。这是他的一计。所以有一天他写道,“若为对倭计,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 李肃:这就是说他当年要剿灭红军,实际上是要抗战的一个策略?是他有时故意把红军放过去,所谓的围追堵截,他是有控制的。当时说的“攘外必先安内”或者是不抵抗政策,大陆说法是蒋介石实际上是不顾外敌侵略的威胁要打内战,要剿灭共产党。也就是说他认为共产党红军对他政权的威胁要大于日本的侵略。 郭岱君:这个事情要看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因为国家不团结是不可能打仗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是在当时红军只剩下不到两万五千人,蒋介石当时认为他只要收复西南,立刻就可以把红军剿灭。他还真没有把红军看在眼里。所以他更重要的希望能够收复这些军阀,让军阀团结起来抗战。所以这是他的一个考量。问题是他这么做但不能说。所以这个日记出来,就是借剿共以收复西南,借剿共以掩饰抗战之决心,这对所有的学者,特别是对中国大陆的学者,是个很大的颠覆,很大的震撼。他一方面是收复西南,准备要迁都重庆,另一方面又让蒋廷黼、宋子文、孔祥熙、陈仪到欧美各国去结交,希望能够得到军事上的支援。其中孔祥熙的成果最好,他在1934年跟德国签订了秘密协定,所以德国就派了军事顾问到中国来,还有很多的兵工厂和武器都给了中国,德国甚至于他的参谋总长塞克特将军都担任我们陆军的总顾问。他的副手法肯豪森上将亲自到中国来训练中国的军队。中国在此之前没有军队,因为军阀的军队各自为政,不团结,而且都没有什么训练,真正一点点训练就是黄埔的,但黄埔的人数非常有限,也仅仅是短期的训练。所以实际上1934年德国的顾问法肯豪森来了以后,才开始训练,这个时间才开始编定陆军宝典,步兵手册。蒋希望能够争取时间,希望有五年或六年甚至更久,他希望能训练60个师。蒋同时推行新生活运动。这看起来是个生活运动,是个教育,可以他说以教育掩护动员,实际上是要国人动员起来,精神上要准备抗日。他的日记里有很多这些话语,比如怎样以教育来掩护动员,以外交来掩护他的各种远交近攻,通过发展实业来备战。所以这几年有人说是国民党的黄金时期,实际上是备战。因为他在日记中说:“中日之战必不可免”。他心里非常清楚,但问题是他做的所有这些都不能讲。 ---日记中的蒋介石:剿共为名,抗日为实 来源: 美国之音 作者: 杜林 萧雨 昱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