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儿童自杀
关注
howie.serious
3天前
李玫瑾的“生命教育”演讲,我刚好是一个月前听的,今天推荐给大家。 小孩的死亡(包括意外和自杀),在我们家不是禁忌,反而是经常聊,经常讨论。我认为,只要孩子到了懂“死亡”的年龄,就没必要逃避。 考虑到现在小孩都有抑郁症了,自杀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那就更不能逃避死亡话题了。 李玫瑾在网上很火是因为家庭教育,可能有人不太认可她的很多观点。但是,生命教育这个主题演讲,内容和观点确实很好。我literally 读过5678遍,所以推荐给你~(链接在评论区) --- 每当悲剧发生,我们总会说"要告诉孩子生命很宝贵"。可为什么这句话从未真正奏效? 问题在于,我们把生命教育误当成了知识教育。我们以为只要孩子"理解"生命的价值,就会珍惜它。但李玫瑾教授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死本能不用培养,生本能需要唤醒。一个五岁的孩子就可能因厌烦而杀人,选择死亡真的不需要太久的生命。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要在人心中安装"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内在阻抗力量"——就像汽车的制动系统。我们的教育给了孩子发动机(欲望),给了方向盘(认知),却唯独缺了刹车。而这个制动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简单却深刻的词:不舍。 不舍什么?不舍那些爱你的人,不舍情感记忆中的美好画面,不舍心爱之物,不舍痴迷的事业。那些在"爱你不商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那些被金钱替代陪伴的孩子,他们最容易感到"活着没劲",因为他们没有情感记忆,没有真正的留恋与牵挂。 这让我们看到养育的真相:爱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经体力与心力之苦去培养。从四个月的依恋,到二十岁的恋爱,再到立体的家庭关系,爱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而父母最该做的,不是单向付出,而是有意地向孩子索要爱,让他学会给予。 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多努力,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多热爱。这句话道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当一个生命被种种情感扯不断、撕则痛时,它的珍贵才能真正体现。 所以,与其反复强调"生命宝贵",不如问问:孩子心中有什么是真正舍不得的?
#李玫瑾
#生命教育
#儿童自杀
#情感缺失
#家庭教育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