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帝国崩解

帝国崩解,群雄并起之时,在这三种国家之间,会发生的是双链争持的下半场。 是“改开中国”遗产继承人与“红色中国”遗产继承人之间的争斗。 从经济重建的难度看,“改开中国”的继承人显然会随着时间推移占据优势,因为少了帝国的规模优势,小型伤害链国家将更难与觉醒过来的产业链阵营相抗衡。 民族国家则 有可能在环境诱导下选择产业链发展之路,即,既照顾民族感情,恢复民族传统经济,又积极发展现代经济,鼓励新生代族人成为思维方式、工作技能和生活习惯都更现代化的打工人。 是的,你会看到“双链争持”这件事在中华沦陷区内新的国与国关系里继续发生,三类国家将分别归于不同的阵营,其中的民族国家到底会作何选择,眼下实难预判。 但“人”会作怎样的选择并不难预判。 在伤害链环境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人,一些深受中国伤害链传统影响的中老年人,是很难改变观念的。但他们毕竟会随时间推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把这个世界让给年轻人。 我看到了人口专家易富贤先生对中共国不可能发生社会变革的判断,他的依据,是目前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几乎撑不起一场变革。但一个社会的平均年龄不是不会改变的,有时候它不但会变,且会剧变,如果你想到了那种残酷的,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的大规模死亡事件,如果你想到了老年人在由经济危机触发的社会动荡中是多么脆弱的存在,尤其那些依靠现代医药才活到高龄的沦陷区老人,你会意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恐怕将无可避免地快速发生。 并令沦陷区进入一个以壮年人口为主体的状态。 然后,在三类国家分别涌现后,这些有能力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壮年人口,将对自身的道路作出符合人性的选择。 那些有能力生活在产业链国家的人,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生活在产业链国家,熟练工人会穿越那时的国境线,奔往沿海肯接纳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合理薪资的国家。 没有能力在产业链国家找到工作的人固然会有,但他们中的多数,将很难复制古代伤害链国家的“成功模式”。想拥有强大的伤害输出能力,在这个时代是需要以智力和金钱为资本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若他们有能力造枪炮造飞机造子弹去攻打邻国,又何必轻启战衅拿命换钱? 留在伤害链国家里的人更有可能做的事,是象中共国改开初期看着乡邻们出外打工赚钱却不敢自己离家远行的村民一样,把这份向往交给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成为沿海产业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虹吸”的人口源泉。他们会生育比产业链国家城市居民更多的子女,并让这些子女在未来向对面移民。 或者在未来成为促成小型伤害链国家逐渐转型的动力。 是的,在我看来,双链争持的下半场,在表面上呈现为沦陷区三种国家之间的博弈的未来百年地缘政治演化,将以产业链阵营的胜利告终。 在中共帝国崩溃后涌现的各地小型伤害链国家,只会是这片土地“消化”红色中国遗产的特有方式。 只会是沦陷区内仍坚信伤害链逻辑的红色中国遗老遗少们的抱团取暖,消耗着最后的存量资源,握着日益老化过时的武器,聚拢着最后那批牲人臣民,在帝国落日的余晖里沉醉的最后一梦。 时间是站在产业链阵营一边的,因为技术逻辑站在这一边,随时间累积的技术优势站在这一边。 沿海产业链国家更富裕的生活,更舒适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任何“人”都有更强的吸引力。 届时,沦陷区内产业链国家与伤害链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会与目前的中美关系相似,但小型伤害链国家在一两代人之后因接受产业链逻辑渗透,最终和平转型的可能性,远比中共帝国被美国和平转型的可能性更高。 而民族国家的道路将由他们自己决定,将由他们的决策者是否更重视保持与欧美的关系,发展经济时是否更偏向构建现代化产业链决定。 在双链争持,此消彼长的历史过程中,民族国家很可能会保持中立。 因为内陆地区的伤害链国家不大可能拥有说服他们支持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考虑到沿海产业链国家大概率会拥有欧美日韩台的军事保护(至少在初期),即使内陆地区由中共体制内中层和地方豪强建构的小型伤害链国家手里仍拥有一些中共帝国遗留下来的军事装备,想凭这些装备与欧美日韩台派驻的维和部队硬杠,也没有稳胜的把握。 而且任一伤害链国家的首脑若轻率开战,极有可能因消耗掉手中不多的残存军事资源而丧失在其境内维稳的能力,诱发政变,加速政权的消亡。 相反,守住自己占好的地盘,只在境内维稳,伤害链主倒有可能在一两代人之后,在后代顺应时代需求主动进行“政改”,在产业链邻国的协助下促成社会和平转型的过程中,成为保有相当名望和地位的地方性政治家族,实现家族的“软着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中共帝国一朝崩解后,在沦陷区由这三类国家分别占据后,在双链争持的下半场里,各国之间大打出手战火绵延的可能性并不算大。 更有可能发生的,是独立后的各国维持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发展互不相扰的状态,同阵营的国家将结盟互助,尤其是在经济重建方面,沿海产业链国家即使分属不同政权也仍有极大可能通过签订协议保持“统一市场”。 阵营之间可能发生的小规模边境摩擦,无法影响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