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知道,很多人是不知道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标点符号是近现代才有的事物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纸张太过于昂贵或是没有发明才导致古文没有标点 这也就延伸出所谓的“断句” 比如下面是论语 原文(无标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现代加标点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过就算是加上了标点,古文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难读 有时候在想,这种没标点的古文在古代是不是一种文化垄断,只有上层阶级才看得懂,底层老百姓没人指点,估计也读不懂 宋以前,纸张印刷昂贵,士族垄断了知识,也就造就了门阀 宋以后,纸张印刷便宜,小地主(寒门)也能读书了,门阀也就瓦解了 不过无论怎么样,估计只有 1% 的人读得懂古文,99% 小老百姓是读不懂的 近现代白话文运动,我们普通老百姓才读的懂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