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22:54:43
制造业可以不是劳动密集型,但必须是人才密集型。 世界工厂是需要能适应工业生产生活方式的人口支撑的。 当这样的人口基础不具备的时候,不论你自认为是多么伟大的总统,不论你采用多么决绝的关税政策,你都无法跳过“构筑人口学基础”这一环,把世界工厂迁往你想要的地址。 但如果你能补上这一环呢? 工厂与工人是相互成就的。在有适合人口基础的地方,开工厂会事半功倍,在有许多工厂的地区,年轻的农民则能通过“进厂”把自己,甚至自己的下一代都变成工人,从做低技能的工人开始,逐步在生产中学习、升级成高技能的制造业人才。 于是在工厂林立的地区,制造业人才储备日益丰厚。 这是个“相生”的过程。是过程,就需要时间。在正常国家,从农业走向工业,从简单的、基础的、低科技含量的工业体系走向复杂的、高端的工业体系,是个漫长的过程。这过程会将全体社会成员卷入其中,劳动力市场呼唤它需要的人才,劳动力市场也会向人才们开出足以让他们养妻活儿留下传承——也就是下一代劳动力——的薪水,而工人的孩子在对工业技术十分熟悉的家庭环境里成长,想子承父业或者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就更容易,于是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的再生、升级相辅相成,生生不息。 这就是存留于红脖子们记忆中值得反复回味的,当制造业还没有从美国本土流失出去时他们曾拥有过的生活。 但这过程被打断了。 伴随着产业升级的进程应该同时实现的人口升级进程,被打断了。 能让美国产业工人过上体面生活,生两个或以上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下一代合格产业工人(可能拥有更高技能)的薪水,从美国本土工人的口袋里转移到了愿意为更低薪水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和健康成本的“低端人口”手中。 而且这样的转移持续了至少一代人以上的时间! 于是美国至少在制造业这个领域出现了人口断层,和,人才断层。 但在令美国出现人口结构改变的同时,拿走那些薪水的国家,主要是中国,并没有允许那些薪水成为人口升级的助推器。 因为这些伤害链国家有阉割其人口的悠久传统,伤害链主有阉割其国民的强烈冲动,在这样的国家,薪水不会被全额发放到劳工们手中,更不会流向“把下一代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这类事项。 农民工拼尽全力,支付高昂的学费,希望孩子将来不要重复父辈的辛苦,有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 他们的愿望很难完全实现,所以大部分人只实现了一半——他们的孩子不会重复父辈的辛苦,从身体素质上和技能储备上都不能胜任升级迭代后的产业需求,他们的孩子只能忍受另一种辛苦,风里来雨里去送外卖的辛苦,和平台的恶政斗智斗勇,收入既微薄又朝不保夕的辛苦。 在中共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现址,人口断层同样已经出现。社会无法满足制造业对人口人才的需求这个问题,同样正在浮出水面。只是,如果有识之士能立即看到问题,抓住重点,借着“工厂还在”这一优势,把工厂的教学功能恢复起来,在“向制造业提供足量人才储备”这个项目上,中华沦陷区未必没有一拼之力。 在各国都开始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开始加入争抢制造业的行列后,对相关人口战略的清醒认识将成为是否能进入决胜局的关键。 而今天,是否能看到这一点,会成为川普政府是否能成功让制造业回流或者至少部分回流的关键。 因为真心希望制造业回流美国,你就需要重启产业升级和人口升级的良性循环,或者说,让这一循环从被制造业外流造成的中断里恢复过来。 为此,他们必须推出和关税政策相配合的人口政策。 在启动阶段,他们需要向能帮助工厂在美国本土开起来的中低端工人发放工作签证,令能协助人口结构恢复的工厂、工业区重新矗立于北美大地。 他们也需要改变已经不再以培养产业工人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他们需要给自己时间,给社会时间,让已经陷入颓废的美国本土“低端人口”重新振作,让已经陷入恶性循环的美国低收入家庭借助一系列针对性的扶持摆脱困境。 一句话,他们需要让美国人重新变成一个能轻松适应工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 一个对世界工厂有致命吸引力的族群。 同样的事情需要发生在欧洲,需要发生在中华沦陷区,需要发生在任何一个希望得到世界工厂青睐的国家和地区。 用工厂培养工人,用工人成就工厂,让工业促进社会的发展,让社会促成工业的提升。想实现“制造业回流”愿景的人真正需要实现的,是完整的人口战略。 只有这样的人口战略,才能令国家、族群实现可持续发展。 仅追求人口数量是没有意义的,虽然人口基数也很有价值。 但庞大数量的农业人口,超过一国之经济类型和资源总量承载极限的原始农、牧业人口,只会令社会陷入因资源争夺导致的动荡。 更清晰、更务实的人口战略,意在支撑工业发展的人口战略,才能令采用它的国家和族群突破原始农牧业加诸于人类的生存空间上限,才能带来可持续的繁荣。
2025-04-18 22:54:43
2025-04-18 12:49:38
2025-04-17 10: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