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 05:50:34
晚上, 费正清中心举办晚宴,招待前来参加明天一整天为纪念Merle Goldman教授举办的研讨会的学人们. 回到饭店,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998年我到了美国就进入哈佛大学, 落脚地就是费正清中心.那时候,真是中心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除了老爷子--开山鼻祖费正清--已经不在之外, 他的大弟子们和同侪们排开阵型, 阵容堪称豪华: 专精毛泽东研究的施拉姆(Stuart Schram), 文革学权威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 写作《叫魂》的孔飞力(Philip Kuhn) , 思想史大家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 当然, 还有专攻中国知识分子研究的谷梅(Merle Goldman), 每一位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权威. 那时我刚刚入学, 费正清中心还在原来的旧楼里, 这些顶尖大师们统统都健在, 每周中午的午餐会大都会列席参与讨论. 所有其他学校的中国研究专业的学生, 应当都羡慕死我们了吧! 那是多么幸福的时代啊, 能够跟这么多大师级学者学习, 哪怕是一点点皮毛, 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大师们陆续凋零, 刚刚提到的那些大师们都不在了.但是, 费正清中心的底子实在是太厚实了. 在损失了那么多大师之后, 今晚出席的阵容, 还是群星闪耀: 已经九十高龄的柯文(Paul Cohen), 前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Elizabeth Perry), 即将退休的傅士卓( Joseph Fewsmith), 从加拿大赶过来的齐慕实 (Timothy Cheek), 名单拉开, 仍然不愧是美国东亚研究的重镇. 这还没有算上因事无法出席的我的导师柯伟林(William Kirby)和宋史专家包弼德(Peter Bol)呢. 当然, 这些老师们大多也都年届八十以上,纷纷退休或即将退休了. 费正清中心的辉煌, 不知道还能保持多久. 但是对于从1998年开始每天在费正清中心看书听讲, 到今天仍旧是中心的nonresident associate的我来说, 费正清中心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每每想起过去做学生的时光, 还是内心温暖. 正因为如此, 今天晚上这难得的聚会, 当然让我这个后生晚辈激动不已, 为了那曾经的美好年代, 为了那些提供了丰厚学时的老师们.
2025-04-12 22:40:22
2025-04-12 02: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