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ping Qin 秦偉平
7小时前
Weiping Qin 秦偉平
7小时前
Suyutong
12小时前
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
1天前
Weiping Qin 秦偉平
2天前
网易新闻-界面新闻
6天前
朱韵和
2周前
在那段时间,他一方面还心有余悸,唯恐再有什么闪失,又招致不测,另一方面对于当时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他又不能无动于衷。1989年的春天,国内形势很复杂,社会上思潮起伏,有些动荡不安,知识界、思想界议论纷纭,异常活跃,经济形势也比较严峻。中央内参每天都反映不少这方面的动态。他是一 个时时刻刻都不忘国是的人,, 可这时他的处境,他的身份,他的地位,又不允许也没有可能让他发表意见。他心潮起伏,又十分压抑。记得当时中央决定4月份在京召开政治局会议,议程是讨论研究教育问题。耀邦同志收到通知后,觉得教育问题今天已不是热门话题,而且也拿不出多少钱来。关键还是经济问题,要好好把粮食和多种经营搞上去。他认为,不要出的题目太多。如果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今年可以少开一次全会。今年是建国40周年,9月还要开一次全会,不知道40周年还能拿出点什么东西来?卖些黄金?我们的黄金也不多,卖不了多少钱。他还说,国庆40周年要开个干部大会,由紫阳作报告,总结建国40年的经验,不拿出一个好报告怎么行?当时我曾对他说,回京后,紫阳同志可能来看你,征求你的意见,你要有些准备。他说,他不会来看我,如果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先问他对当前形势的看法。我说,现在形势非常复杂,你还是以不讲话发表意见为好。他当即回答说:惹不起,躲得起。我可以学陈云同志,不说话。 拖着病弱的身子,带着心存的余悸,怀着压抑的苦闷,3月底,耀邦同志从南宁回到了北京。他是回来参加人代大会和政治局会议的。 就在他参加政治局会议突发心脏病的前两天,他对我说:我不想呆在北京,开完会我们还是到下面去。同时,他又犯愁地说: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人家欢不欢迎我?因为有这个顾虑,他还是想到天津去,觉得和李瑞环比较熟悉,去他那儿可能方便一些,但仍然担心李瑞环是不是欢迎他。我当时对他说,你这是多虑了,不仅李瑞环会欢迎你,你到哪里去,人家都会非常欢迎的。这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总觉得自己现在还是“待罪”之身,深怕连累、影响了别人,给人家带来困难和麻烦。 4月8日,李汉平打电话告诉我,说耀邦同志在参加政治局会议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后住进了北京医院。我十分震惊,立即赶到医院,并在此后几天,同李汉平轮流守候在那里。那几天,他的病情反反复复、好好坏坏,我们的心情也是起起伏伏、忧忧喜喜,但总觉得他会渡过难关,恢复健康。到第7天头上,我们更相信这一点了,因为据说急性心梗只要过了7天就相对安全了。可是,就在他发病后的第7天——4月15日,人们没能把他从死神手中夺过来,他就那样急促地离开了我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觉得,可以想象耀邦同志在政治局会议上是怎么突发心脏病的。他当时在那样一个场合和环境里,肯定是思绪万千,心潮起伏,他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不能说,他忧国忧民却又一筹莫展。无比的忧伤苦恼,巨大的思想压力,不断冲击着他那病弱的身体,结果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心脏大面积梗塞,终于一病不起。 ---刘崇文:胡耀邦逝世前半年的心态
韩连潮
3周前
Compute King
1个月前
中国电子电气产业的春天 —— 从“华为电气-艾默生系”创业者们说起 今天来料一点略微不一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得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讲起,这句话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态度。所以,无论你现在处于怎样的“冬天”,请相信:春天一定会到来,而你所经历的每一份坚持和努力,都会为未来的绽放积蓄力量。 从这句话引申出去,2001年,任正非先生的年终讲话稿以《华为的冬天》为题,发表在公司内刊上。当时全球互联网泡沫刚刚破裂,华为也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任正非先生写下这篇文章,是为了提醒华为全体员工未雨绸缪,做好“过冬”的准备。回过头去看,这篇文章不仅成了华为的一次内部动员,还意外成为中国电子电气产业迎来春天的起点。 为了挺过寒冬,任正非先生决定把华为当时最重要的子公司 —— “华为电气”卖给全球500强的艾默生,交易金额高达7.5亿美元。这不仅让华为拿到了发展所需的资金,还助力公司迅速开启国际化征程。我几个非常好的朋友就是在这个阶段加入了华为,其个人在海外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一个更重要得是:这笔交易也意外催生了一个创业浪潮——“华为电气-艾默生系”涌现出一大批后来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创业公司。 接下来,咱们就看看这群创业者的故事。 1,朱兴明与汇川技术():从职场精英到创业先锋 朱兴明,在华为电气被收购后,担任艾默生高管,原本拿着高薪稳步向前,却在2003年选择跳出舒适圈,拉上16位华为老同事,共同创立汇川技术。高管团队和核心骨干大部分是原华为电气的员工。除了董事长朱兴明本人,副总裁姜勇、研发部总监李俊田、董秘宋君恩、供应链管理部总监杨春禄、工业机器人事业部总监刘宇川、研发部总工程师柏子平、监事张卫江,都是从艾默生网络能源离职,加入汇川技术的。 他们进军当时几乎被外资垄断的工业自动化市场,选准矢量变频器这个增速飞快的细分领域,最终一炮打响。2005年,汇川推出了电梯一体化控制器,不仅填补市场空白,还走向行业前沿。 创业的路并不容易,朱兴明在生死攸关之际坚持信念:“卖掉公司我们只能得钱,而得不到事业和荣耀。”到了2007年,汇川技术的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利润超过3000万,公司开始谋划上市。最终,2010年,汇川技术成功成功登陆创业板,现在市值超过1500亿,稳居创业板前列。 2,童永胜与麦格米特():把技术融入生活 我们这两天聊过麦格米特的创业史:童博士在华为电气被艾默生收购后,继续担任副总裁,负责海外业务。但他2005年增资控制了麦格米特,开始创业之路。麦格米特早期聚焦平板电视电源。凭借将工业技术巧妙用于消费领域的策略,麦格米特迅速占据市场高地。尽管2012年曾因业务单一IPO折戟,但调整后,童永胜带领公司拓展多领域市场,2017年终于成功上市,如今已成长为年营收80亿元、市值超300亿的行业标杆。 3,邱文渊与蓝海华腾():十年磨一剑 2006年,邱文渊和包括徐学海在内的团队决定辞职创业,成立蓝海华腾。从变频器入手,十年间专注技术研发,终在2016年挂牌上市。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覆盖电动车电机控制器、低压变频器等领域,成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4,齐勇与英维克():从华为到创业 齐勇是“华为-艾默生系”出来的创业者之一。他跟团队里的几位骨干,像韦立川和欧贤华,都在华为电气和艾默生网络能源干过。说起来,他的故事也跟其他“华为-艾默生系”创业者挺像 —— 抓住自动化电气市场的机遇,毅然辞职,自己干出一片天。 齐勇1968年生在内蒙古包头,学的是工业自动化,硕士毕业于西安交大。毕业后,他在包钢工作过一阵,后来赶着南下深圳的潮流,加入了华为电气,又在艾默生网络能源积累了不少研发和管理经验。 2005年,齐勇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带着团队从艾默生辞职,创立了英维克。当时国内温控设备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但齐勇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通讯运营商的基站机柜需要专业温控设备。于是,他带团队专攻机柜空调,顺利拿下不少运营商的订单,这才算挖到第一桶金。 有了基础后,齐勇又决定下狠功夫搞研发,几年的利润都投入到机房空调和节能技术上。2009年开始,他们的产品逐渐赶超国外品牌,市场反响非常好。而且英维克一直走“技术驱动”这条路,仅2020年就投入了1.2亿元做研发。 这份坚持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风冷到水冷,再到冷板、浸没液冷技术,英维克慢慢在技术和产品上摸索出一条全面发展的路子。尤其是他们的Coolinside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2021年正式规模商用,从服务器侧冷板,液冷工质和管路,到机柜侧快速接头,Manifold,Tank,再到机柜侧外部CDU,以及一次侧冷源等,实现了全链条产品自研自产。到2023年底拿下了超900MW的液冷交付记录。2023年,他们在数据中心液冷领域的收入同比涨了3倍。 到了今天,英维克已经成为数据中心温控设备领域的领跑者之一,公司业务越来越国际化。市值也攀到270亿人民币的大关,从一个填补市场空白的小公司,成长为行业巨头。齐勇的故事,其实就是个在机遇中抓住创新、靠技术打出一片天的经典创业范本。他和他的团队,算是真正从大厂出走后,把“国产替代”演绎成了行业传奇。 5,郑亚明,张科孟与英威腾():专注和创新 郑亚明和张科孟之前都在华为电气和艾默生网络能源担任开发工程师,开发经验丰富。2002年,“普传系”的黄申力创立了英威腾,公司初创时,主攻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领域。这两位技术专家选择加入了这个创业团队,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和开发经验,帮助英威腾在早期站稳了脚跟。 经过几年努力,英威腾一步步扩大规模。2010年,英威腾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现在,英威腾的业务从一开始的工业自动化,扩展到了网络能源、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等领域。郑亚明和张科孟都在英威腾里担任董事兼副总裁。郑亚明负责公司战略,张科孟则主管新能源业务。 郑亚明和张科孟的故事,很能代表技术型创业者的特点 —— 专注和创新。 除了这五个出色的创业团队之外,还有禾望电气,盛弘股份,欣锐科技以及上能电气等众多企业同样带着“华为电气-艾默生系”的烙印,在电子电气领域独树一帜。而鼎汉技术,中恒电气和英飞特等公司也吸纳了不少从艾默生网络能源出走的前华为人。 为什么选择创业? 艾默生收购华为电气后,这些技术精英们看到了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潜力,同时感受到跨国文化的冲突,不甘心受至于人,毅然创业。他们抓住进口替代的风口,用技术和魄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就像我开头说的,任正非先生当年卖掉华为电气的决定,不仅拯救了华为,也意外催生了一批电子电气领域的领军人物,带来了产业的“春天”。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创新,塑造了如今的中国电子电气产业。这些“春天”背后的故事,不就是中国企业精神的缩影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