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韵和2025-03-28 02:37:28最难能可贵的是,吴法宪不为尊者讳,对毛进行尖锐的批判—— 毛泽东的“我的一张大字报”,“由五十多天前派工作组的矛盾开始,一直扯到了一九六二年、一九六四年,新帐、老帐一起算,公开提出了中央存在两个司令部的观点,全文不过二百多字,可实实在在是字字千钧,哪个能担待得起呀!” 毛对陈伯达“一有 了不同意见,一有了错误,就说人家‘三十年没有很好地合作’。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要把陈伯达一直留在身边,而且一#吴法宪#毛泽东#批判
朱韵和2025-01-26 02:33:19庐山会议的导火线是称天才问题。据吴法宪讲述,最初是1971年8月14日他和康生、张春桥在宪法修改小组发生的争执: 在讨论要不要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康生又提出不设,而我坚持要设国家主席,最后争执不下,康生说:“那就各自保留意见吧,以后交政治局讨论。”这个问题就这样放下了。当讨论到国家机构的 问题时,我说国务院的这一章应该写上:“毛泽东思想是国务院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这句话。但康生和张春桥一起反对我#庐山会议#天才问题#吴法宪
朱韵和2025-01-26 02:32:05吴法宪的文革经历,正好分为前后两半。前一半处于权力中心,后一半则是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使他沦为阶下囚。在文革前五年和吴法宪同处中央领导层的当事人,今天全已作古。其中多半没留下回忆录,留下了回忆录的是少数。吴法宪不但以自己的想法完成了回忆录,而且公开出版了,这是十分难得的。 不论 是研究党史,还是研究文革,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权力核心不透明。对外公开的信息,和实际的政治操作,往往有很大的落差。如#九一三事件#文化大革命#吴法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