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非线性成长
关注
送姜
23小时前
人的成长,真的不是线性的。 它不是你今天背10个单词,明天就一定比昨天厉害1%的那种匀速前进。 它更像一个系统在积攒势能。 你可能花了很长时间,比如一年、两年,甚至更久,都在一个长长的、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平台期里徘徊。你做了很多事,学了很多东西,但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 直到某一天,几个关键的开关被同时打开了。 砰的一声。 你感觉自己瞬间被弹射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回头一看,才惊觉自己已经和三个月前判若两人。 这种感觉,甚至有点魔幻。 而我,就是那个刚刚经历了“弹射”的人。 如果说8月份的我,还是一个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那么现在的我,终于摸到了一点把道理活出来的门道。 这三个月,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8月前:那个只“知道”的我 在分享这个变化之前,我想先聊聊那个“旧的我”。 因为我猜,那可能是大多数人当下的常态。 8月前的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理收藏家。 我看了不少书,比如《穷爸爸富爸爸》,我很早就知道了,光靠打工是没法致富的,要有资产思维。我也喜欢AI,觉得这是未来,收藏了一堆教程。我知道自媒体是趋势,也知道写作是放大个人影响力的方式。 我知道的,真的不少。 但问题是,这些“知道”都是悬浮的。 它们就像一堆被我囤积起来的高级食材,而我却不知道如何把它们做成一桌菜。 结果就是: 我对金钱的理解,只停留在“打工没前途”的焦虑上,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我对AI的喜欢,只停留在“好厉害”的惊叹上,但我的日常使用频率低得可怜; 我对写作,更是完全不懂,不知道怎么下笔,不知道如何构建逻辑。 我手里明明抓着一把牌,却不知道怎么出。 更要命的是,我陷入了一种线性思维的死循环:我觉得我一定是因为知道得还不够多,所以才做不到。于是我加倍地输入,加倍地收藏,也加倍地……困惑。 那是一种在原地打转的感觉。你很困惑,拼命想突破,却总觉得使不上劲。 这就是成长的平台期。它不是没有成长,而是所有的成长,都在以势能的形式被压缩、被积蓄。 你在等待一个爆发的契机。 爆发点:三个“开关”同时被按下 从8月到11月,我的契机来了。 我做了三件事,它们像连锁反应一样,打开了那扇门。 第一个开关:我花钱了。 我不再只是“白嫖”网上的免费资料,而是实打实地付费加入了一些优质的知识课程。 这不是说付费的就一定比免费的好。 关键在于“花钱”这个动作,在心理学上,它启动了一种承诺机制。 当你只是随便看看时,你是游客心态。而当你付了费,你就从游客变成了投资者。你下意识地会想:我得把这笔钱赚回来。 这个心态的转变至关重要。 它把我从被动接收推向了主动索取。我不再是等着老师喂,而是会主动去想:这个东西我怎么用?我怎么把它跟我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我怎么用它来解决我的问题? 这是我从“知道”转向“做到”的第一个推力。 第二个开关:我开始疯狂输出。 这是最核心的转变。 以前的我,是海绵模式。拼命地吸水(输入),总觉得吸得越多越好。但在海绵模式下,水是水,海绵是海绵。知识只是流过你的大脑,并不会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 而现在,我切换到了榨汁机模式(输出)。 我开始逼着自己每天写点什么。无论学到了什么新工具、新思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感悟,我都要求自己把它说清楚、写出来。 这个“输出”的动作,看似简单,却启动了完全不同的认知加工流程。 当你只是输入时,你只需要理解; 而当你需要输出时,你必须对信息进行解构、内化、重组,最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建。 这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比如,以前我看《穷爸爸富爸爸》,只得到一个模糊的“资产”概念。 现在,当我为了输出而重新思考这个概念时,我必须把它和我新学的“自媒体”、“MVP(最小可行产品)”、“流量”这些东西联系起来。 我突然就想通了: 哦,原来做生意,不是先花一年时间做个完美产品(线性思维),而是先去找到“买家”(市场验证),用最低成本做出MVP去测试(系统思维)。 你看,当我开始输出时,那些我以前知道但悬浮的知识,突然就像找到了接口一样,自动连接起来了。 第三个开关:我把AI当成了杠杆。 如果说“输出”是我的新引擎,那么AI就是那个给我装上的涡轮增压。 它彻底打破了我的执行鸿沟。 以前我为什么不动?因为“做”的门槛太高了。 就拿写作来说,三个月前的我,面对空白文档,一个字都憋不出来。逻辑、结构、措辞……每一步都是阻碍。 但现在,AI成了我的副驾驶。 当我有一个想法,但不知道怎么展开时,我会让AI帮我搭个框架; 当我对一个概念理解不深时,我会让AI用10个不同的比喻来给我解释; 当我写完一段话觉得不够好时,我会让AI帮我润色得更像人话。 AI把我从“一个人战斗”的困境中解救了出来。它把我最头疼的执行摩擦力降低了80%。 我不再需要100分才敢开始,我只需要有30分的灵感,AI就能帮我快速推到70分,我再集中精力从70分优化到90分。 付费(承诺)+ 输出(行动)+ AI(杠杆)。 这三个开关,让我那台积蓄已久但迟迟无法启动的成长发动机,瞬间轰鸣了起来。 “换了个人”的背后,是系统的切换 现在,我再回头看这三个月。 我真的“换了一个人”吗? 其实不是。我还是我,我的那些知识储备也还是那些。 真正的变化是:我的操作系统升级了。 我从一个“单点输入、线性思考”的旧系统,切换到了一个“系统链接、杠杆托举”的新系统。 在这个新系统里: 执行力变强了。因为输出成了我的日常,AI降低了执行的难度。 思考力变深了。因为输出倒逼我不再停留在表面,必须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底层思维。 认知也打开了。我不再是孤立地看问题,我学会了把AI、效率工具、金钱观、写作、自媒体这些东西,看作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大系统。 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非线性。 你根本不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 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在那个漫长的平台期里,保持输入,保持思考,然后,去找到那几个属于你的关键开关。 你不需要焦虑为什么自己还不进步,你只是在积蓄势能。 也许是去付费一门课程,也许是逼自己开始写作,也许只是深入用好一个AI工具。 在某个时刻,当你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世界会“轰”的一声,在你面前展开一个全新的维度。
#个人成长
#非线性成长
#知识付费
#AI工具
#持续输出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