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洞察

Ashlyn He
20小时前
我一直是那种感知力比较强的人。 不是夸张的那种通透,就是一种细微的敏感 别人说一句话,我能从语气里听出一点不耐烦; 有人讲故事,我能捕捉到他避开的那一段; 一段关系里,如果对方心不在焉,我几乎第一时间就能察觉。 这个特质在我小时候是不得不练出来的。 家里气氛常常不太稳定,我需要通过父母的表情去判断今天会不会挨骂、要不要小心一点。 久而久之,这种观察变成了一种本能。 长大后我才发现,这种能力不是完全的好事。 它当然有优势,比如我很快能判断一个人到底真不真诚,适不适合继续深交。 但它也让我在很多关系里提前看到了结局,看太清楚了,反而很难沉浸进去。 有几次我真的喜欢一个男生,可是相处几次之后,一些细节上的不对劲就让我收住了。 他回消息的方式、讲故事的顺序、某些反常的礼貌,都让我觉得可能哪里说不通。 后来果然,他是有女朋友的,只是没讲而已。 别人说这是直觉,但我知道那不是直觉, 是我对人性的小心警惕。 我以前会把这种洞察当成一种对别人好的方式。 有人向我倾诉,我会把他没讲清楚的东西都帮他整理出来,甚至顺便指出一些他自己没意识到的问题。 直到有一个朋友沉默了很久,说了一句: “我觉得你看得太清楚了,有点不舒服。” 那一刻我才反应过来, 不是每个人都想被你看懂。 很多人只是想被听见,而不是被分析。 这句话让我有点难受,但挺真实的。 那之后我开始克制自己。 不是装傻,也不是压抑, 而是提醒自己不要在别人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把他们的心摊在桌上。 很多时候,人并不怕误会, 他们怕的是被看穿。 一旦被看穿,关系就不自然了。 我到现在都觉得, 洞察力最大的危险不是看见别人, 而是过度使用它。 它会让你感到疲惫,让你提前厌倦,让你以为自己已经知道结局,所以少了勇气去体验。 我现在在学的一件事是: 哪怕我看懂了,也不要急着说破。 也不把自己看懂别人这件事当成一种优越感。 我不想再做一个把一切都想明白的人, 我更希望能偶尔慢半拍、顿一点、笨一点。 那样生活可能会轻松一点,感情也会柔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