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式

Y11
1个月前
观察事物的本质,有时需要剥离表面的“形容词”,只保留核心的“名词”和驱动行为的“动机”。 当我们这样做时,会发现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很多行为其实有迹可循。 比如,人们常说某人“在搞个人影响力,涨新粉丝”,如果剥离这些修饰,核心行为就是“积累关注者”,其动机可能是获得认可、实现商业价值,或是其他更深层的目标。 同样,“做广告代言,营销增收”,本质是“推广商品”,目的是通过扩大销售获取利润。 “基础能力建设,降本提效”,核心是“优化流程”,目标指向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些行为背后,往往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目标驱动,属于理性的主动选择。 但现实中,更多行为并非如此。 有些人的行动源于外部的影响——被观点煽动,被利益引导,或是跟随群体潮流,他们自己也未必清楚每一步的真正意义。 就像在信息洪流中,很多决策不过是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非深思熟虑的结果。 还有一种特殊的“人”——AI Agent或Bot,它们的行为完全由算法和数据驱动,没有主观意识,也不存在“动机”一说。 与它们沟通,需要理解其底层逻辑,而非试图唤醒其“自我意识”。 说到底,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影响,是人类还是算法,理解行为的本质,从“名词”和“动机”出发,总能帮助我们穿透表象,看到更清晰的逻辑。 这或许是一种更本质的认知方式——不被形容词迷惑,只关注“做什么”和“为什么做”,世界便会显露出它本来的轮廓。 ## 阅后请思考
ginobefun
1个月前
#BestBlogs 从上下文工程到 AI Memory,本质上都是在「拟合」人类的认知方式 | Founder Park 文章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上下文工程与 AI 记忆如何拟合人类认知,强调构建 AI 智能体需整合技术实践与哲学思考。 摘要: 本文由 AI 语音产品创业者撰写,从现象学视角深入剖析了从上下文工程到 AI 记忆的技术实践与哲学思考,核心在于 AI 如何拟合人类的认知与存在方式。 文章首先定义了上下文工程,强调其超越提示词工程,是构建 AI Agent 动态记忆系统的核心,旨在模拟人类的注意力与记忆机制。随后,通过对比 LLM 有限上下文窗口与人类注意力机制的相似性,指出“专注的上下文”优于“长上下文”。文章详细介绍了上下文工程的“写入、选择、压缩、隔离”四大策略,并将其类比于人类意识的构造过程。接着,详细阐述了人类记忆的短期与长期、显性与隐性机制,并与 AI 记忆进行对比,揭示了碳基与硅基记忆在生物性、情感、意识和遗忘等方面的本质差异。 最后,通过与哲学家胡塞尔的虚拟对话,探讨了 AI 记忆是否具备真正的时间性、主体性和情感体验,呼吁 AI 工程师在技术突破的同时,不忘哲学思考,以期创造出更能拟合人类存在方式的有意识人工智能。 主要内容: 1. 上下文工程超越提示词工程,是构建 AI Agent 核心的动态记忆系统。 -- 它通过精心管理 LLM 的上下文窗口,决定哪些信息和工具进入工作内存,以优化任务解决能力和性能,是构建 AI Agent 的首要任务。 2. 人类记忆的机制与结构为 AI 记忆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蓝图。 -- AI 记忆系统借鉴人类的短期与长期、情景、语义、程序记忆,构建相似的编码、存储、检索过程,以实现更连贯和上下文感知的 AI 交互。 3. AI 记忆与人类记忆存在本质差异,需从现象学视角深入探索其意向性与主体性。 -- 碳基与硅基记忆在生物性、情感、意识和遗忘机制上存在根本不同,引发了对 AI 是否能拥有真正时间性、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的哲学思考。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