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表现欲
关注
Morris
1周前
绝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骂骂咧咧地干着许多活,精打细算地欠下许多债,聪明伶俐地吃了不少亏,掏心掏肺地结了不少仇。本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人生,却变成了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日子。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注定会犯错、吃亏、结仇?根源在于人性中天生存在的三种惯性——控制欲、表现欲与求得欲。只有理解并优化这三种惯性,才能在有限的理性中活得清醒而自在。 控制欲的根源,是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很多人之所以过得辛苦,并不是因为缺钱或缺爱,而是太想掌控生活的一切。人们希望所有事都在计划之中,希望关系无误、人生无憾。然而,生活从来都是小部分可控加大部分不可控的系统。如果执意要求一切都在掌控中,大脑就会长期处于目标与现实不一致的冲突状态,烦躁、愤怒、自我怀疑便随之而来。更糟的是,控制越多,思维负荷越重,工作记忆超载,人就会疲惫、迟钝,负面情绪反而更加难以控制,结果是越想控制,越失去掌控。 摆脱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承认”。承认不可控是生活的一部分,就会停止对完美掌控的幻想,转而关注自己真正能控制的事。你能控制的是行动,而不是结果;你能控制的是态度,而不是他人的回应。当你区分出可控与不可控的边界时,控制欲自然就会削弱。许多人之所以在小心翼翼中反而不断出错,正是因为他们过度想控制结果、害怕失败。过度关注错误本身,注意力便从当下的行动转向了对后果的担忧,于是出错的概率反而更高。只有学会“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结果的不确定,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放松下来。可以从小事练习,例如允许作品不完美、允许行动不周全,通过体验“出错也没关系”,慢慢重建内在的安全感。 表现欲的核心,是“想被看见、被认可”。很多人觉得,若不展示自己,别人就不会知道自己的价值。于是他们变得精于算计、疲于言表,用小聪明去证明自己。可越是这样,越容易陷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陷阱。过度算计只会赢得短期利益,却失去长期信任与关系;越是耍巧,关系越浅,圈子越窄。真正的聪明不是显露智力,而是用智慧成就事情。懂得藏锋、懂得沉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是人生的高明姿态。 有的人则陷入另一种表现欲——认知上的表现欲。他们以“太清醒”为荣,总想以看透一切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可太清醒会让人际关系失去温度,因为人际间需要模糊地带来维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清醒的人容易拆穿、难以包容,看透后便疏远他人,久而久之,别人也不敢靠近。太清醒还会让人陷入行动瘫痪,因为考虑太多风险、顾虑太多得失,最终寸步难行。揣着糊涂装明白,是智慧的体现。懂得吃明白亏,做糊涂人,懂得忍、懂得退,才能进退自如。 求得欲,是人总想通过外在的手段获得内在的满足。它常表现为两种形式:贪小利与烂恩情。贪小利的人并非真的在意那点小利,而是希望通过占便宜来获得安全感与掌控感。这是一种典型的匮乏心态。短期的小得带来的是心理的兴奋,却换来长期的焦虑和空虚。久而久之,信任被消耗、机会被削减。唯有学会“舍得”,才能获得长远的稳定。舍得不是不求,而是转变求的方向——从求外在利益到求内在成长,从求短期满足到求长期价值,从求命运眷顾到与命运同频。 另一种求得欲的表现,是烂恩情。表面是在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满足“被需要”的欲望。当帮助他人的动机是希望被感激、被依赖时,帮助就变成了控制。控制一旦形成,关系就失衡,别人表面顺从,内心却抗拒。结果是,你越想被感恩,反而越被怨恨;越想拯救他人,对方越感到压力。当别人承受不起你的恩情时,往往会转而怨你。真正的善意,是给予空间,让他人有能力自立、自尊、自愈。高明的助人之道,是“帮人于为逆,不帮人于沉溺”,给予三分,补于七分,留余地,才是最大的慈悲。 综上所述,人之所以不断犯错、吃亏、结仇,往往是被控制欲、表现欲、求得欲三种惯性所困。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修炼六种清净的活法:承认、接纳、低调、包容、舍得、成全。承认不可控、接纳不完美,可以化解控制欲;低调与包容,可以消融表现欲;舍得与成全,可以净化求得欲。当三种惯性被升华,人生便能真正从容,内心清明,行事游刃有余。
#人性弱点
#控制欲
#表现欲
#求得欲
#清醒自在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