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BestBlogs 胡泳:跨越 30 年,从数字化生存到 AI 化生存 | 腾讯研究院 文章深度剖析了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到当前 AI 浪潮下“AI 化生存”的范式转变,探讨了 AI 对人类创作、身份、教育及人机关系的重塑。 摘要: 文章由北京大学教授胡泳撰写,回顾了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的预言,分析了其在信息个性化、网络化、比特经济等方面的实现,以及在技术隐形性、智能代理、全球共识等方面的未达预期。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AI 化生存”的概念,指出 AI 的崛起标志着技术从媒介性向代理性的跃迁,超越了“数字化生存”的范式。文章从“自我表达”到“内容生成”、“数字身份”到“AI 人格”、“知识传授”到“判断训练”以及“人机协作与主体重构”四个维度,详细阐述了 AI 对人类生存模式的深刻影响和挑战,呼吁社会应以批判现实主义态度,重建“人-技术-社会”的三重关系,培养具备伦理韧性、人文底色和判断力的未来公民。 主要内容: 1. AI 化生存是技术从媒介性向代理性的跃迁,超越了数字化生存范式。 -- 在 AI 化生存中,AI 不仅是工具,更是合作者、竞争者甚至替代者,这标志着人类与技术关系的根本性重构,远超数字化时代的工具性理解。 2. 生成式 AI 重塑创作范式,从“自我表达”转向“人与 AI 协同的内容生成”。 -- 创作不再仅由人类经验驱动,而是被预训练模型和算法所重塑,导致内容原创性、作者性以及创作目的的根本性改变。 3. AI 人格的出现使数字身份向可复制、外包、消费化、去中心化的 AI 人格转化。 -- 个体意识可被程序化、代理化,甚至在物理死亡后仍能“继承”,深刻挑战了传统对人格、记忆和身份延续的认知。 4. AI 时代教育需从“知识传授”转向“判断训练”,强调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 -- 面对 AI 生成内容的真伪模糊和算法茧房,教育应培养学生识别偏见、理解社会结构、保持人文感知力,而非仅掌握使用 AI 的技巧。 5. AI 发展模糊人机伦理边界,人与技术关系从“单向控制”变为“协同-争议”。 -- AI 拥有决策、学习和适应能力,引发人类认知特权危机和本体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定义自身在技术共治世界中的主体性。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