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疏忽

Y11
5天前
在企业管理中,最让人可惜的事往往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招到了真正的人才,却因为没跟上他们的成长速度,最终让对方黯然离开。 比如,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招进一个能力出众的人,他在岗位上快速展现才华,业绩突飞猛进,可你却一直用最初的薪资和职位对待他,既没及时给他新的挑战,也没根据他的价值调整回报。 这就像种庄稼:你播下优质种子,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你却始终用最初的肥力浇灌,既不施肥也不松土,最后不仅结不出饱满的果实,还可能看着它因为养分不足而枯萎。 真正的管理者,不仅要会"选种",更要懂得"施肥"——当员工成长到一定阶段,就要主动审视他的价值边界,及时调整角色定位和回报体系。 对员工来说,快速成长后的"重新定价",不只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其能力和贡献的认可。 一个能带领团队创造百万业绩的人,和刚入职时只能完成十万业绩的人,价值完全不同。 如果管理者忽略这种变化,员工会感受到"付出与回报不匹配"的失落,甚至会被外界的机会吸引而离开。 对企业而言,这更是一种战略损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核心人才,本可以成为推动业务突破的关键力量,却因为管理上的疏忽而流失,等于白白浪费了前期投入的时间和资源。就像阿里巴巴早期,马云常说"要让员工在成长中看到希望",字节跳动也强调"给想做事的人更多机会",本质上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当员工的能力和贡献超越现有框架时,管理者需要主动"升级"他们的舞台,让价值与回报同频共振。 说到底,管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动态的陪伴与调整。看到优秀员工快速成长时,与其沾沾自喜"我招对人了",不如多问一句:"他现在能做什么?我能给他更好的平台吗?"真正的领导力,往往藏在这些细节里:不是让员工适应现有岗位,而是让岗位因员工而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