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策略迭代
关注
Y11
10小时前
在投资领域,超额收益的本质是认知能力的变现。 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量化策略,卓越基金经理的核心竞争力,都可以归结为一套从“深度认知”到“精准执行”的完整体系。 这一体系既需要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更依赖方法论的持续迭代。以下六大维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其中的关键: 一、认知突破:在共识之外找机会 市场的有效性是动态的,当大部分人形成一致预期时,往往隐藏着被忽视的机会。 优秀的基金经理擅长用“逆向思维”打破思维定式。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前,有人看到次贷市场的繁荣,而保尔森却通过拆解底层资产的现金流,发现银行对违约风险的低估,最终通过做空获利。 这种能力的核心在于:穿透表象看本质——不依赖评级机构的结论,而是从资产本身的逻辑出发; 反脆弱思维——在市场狂热时寻找尾部风险; 长期视角——愿意承受短期波动,等待价值回归。 实证数据显示,当市场情绪指标进入极端区间(如低估值、高融资余额)时,逆向策略的胜率显著提升。 二、信息处理:从数据中提炼“非对称价值” 信息的价值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怎么用”。 普通投资者纠结于“有没有内幕消息”,而卓越基金经理更擅长对公开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比如: - 传统信息的挖掘:有人只看财报的“研发费用绝对值”,而优秀基金经理会计算“研发资本化率”,判断技术转化能力; 有人跟踪白酒销量,而聪明的投资者会通过“商超库存周转天数”预判行业拐点。 - 非结构化数据的创新应用:通过卫星图像判断港口集装箱量,用文本分析扒开上市公司公告中的“信心指数”,这些看似小众的方法,却能让信息利用效率实现降维打击。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表明,基金的超额收益更多来自对公开信息的“加工能力”,而非私有信息。 三、策略迭代:让因子“活起来” 无论是量化还是主观策略,“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早已过去。卓越基金经理的策略体系,本质是“动态进化”的: - 经典因子的升级:价值因子不再是静态的PE/PB,而是结合“预期差”(如EVE/EBITDA与增长率的比值);动量因子会根据市场环境切换——趋势市用短期动量,震荡市用中期反转。 - 新兴因子的布局:ESG因子已从“加分项”变为“必需品”,数据显示ESG评分高的公司长期ROE比低的高3.2个百分点; 产业链分析则通过“关键设备国产化率”等指标,提前锁定细分龙头。这种“新陈代谢”的能力,让策略始终保持对市场的适应性。 四、执行落地:把策略变成“确定性收益” 再好的逻辑,若执行不到位,也可能“纸上谈兵”。 卓越基金经理的交易体系,核心是“精细化运营”: - 微观执行优化:大额订单用算法拆分(如VWAP降低冲击成本),高频交易用TWAP控制时点;通过Level-2数据预判主力动向,优化买卖时机。 - 风险动态管理:单行业持仓不超过20%,个股不超过5%,避免“黑天鹅”冲击;市场波动加大时,用期权对冲Beta风险。某量化私募通过优化执行,将冲击成本从0.8%降至0.3%,相当于为组合多贡献0.5%的收益。 五、能力圈:在“专精”与“跨界”间找平衡 投资的“护城河”往往来自“T型结构”的能力圈——垂直领域有产业级深度,跨领域能迁移方法论。比如: - 垂直深度:医药基金经理跟踪临床试验进度、CRO订单量,预判创新药上市节奏; - 跨界广度:用物理学“熵增原理”分析企业管理效率,用社会学“社群理论”理解消费品牌的用户粘性。研究发现,能力圈覆盖行业超过15个时,超额收益会下降,而聚焦3-5个领域的基金,往往更能抓住结构性机会。 六、体系化:从“个人英雄”到“团队作战” 顶级机构的超额收益,越来越依赖“体系而非个人”。贝莱德、桥水等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 数据中台:整合宏观、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多维数据库,AI助手自动处理研报、财务数据,让研究员从基础工作中解放; - 流程协同:“金字塔式”研究架构(基层验证数据→中层推演逻辑→高层决策策略),避免单一视角局限;跨行业“主题小组”(如新能源小组由电力、化工、汽车研究员共同组成),让投资更立体。 结语:超额收益的本质是认知的“持续进化” 无论是孙蒙管理的中证500增强基金,还是姜诚聚焦传统行业的稳健投资,本质都是将认知转化为收益的过程。 这需要三点支撑:深度认知(看透事物本质)、广度认知(知识跨界连接)、迭代认知(持续更新体系)。未来的投资,将更依赖“数据驱动的认知升级”与“人性洞察的深度结合”——这既是基金经理的挑战,也是资产管理行业从“经验驱动”走向“科学驱动”的必然方向。
#投资
#认知能力
#基金经理
#策略迭代
#超额收益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