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硅谷文化
关注
宝玉
1天前
《Inside Cursor》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作者 Brie Wolfson 刚在 Cursor “卧底”了 60 天,从她的角度写了她观察到的很多 Cursor 内部的事。 作者早期的 Stripe 和 Figma,这两家都是硅谷“现象级”的公司。 如果你对 Cursor 有兴趣的话,推荐看看。原文内容太长,以下内容为摘要式翻译。 探秘 Cursor:在 AI 时代,下一个“Figma”是如何炼成的? 如果你经历过一家“神级”公司的草创期,你就会对一种“魔法”般的气氛特别敏感。 作者 Brie Wolfson 就是这样的人。她曾在早期的 Stripe 和 Figma 工作,见证过它们如何从粗糙的办公室成长为估值数百亿的巨头。最近,她以一个“临时工”的身份“潜入”了 AI 编程工具公司 Cursor 几个月,结果让她大为震撼——她闻到了同样的味道。 她发现,Cursor 正在用一套极其独特、甚至有些“野蛮”的方式,试图在 AI 时代打造一家“世代相传”的公司。这种文化,你很难在别处看到。 1. “全员恶人”式的招聘:我们不招“岗位”,我们“收集”牛人 在大多数公司里,招聘流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发现公司在某项能力上有缺口,于是发布一个职位,然后寻找一批候选人,再从这些人中挑一些来面试,最终选中一个人,安排好入职,等上几个月,新人终于来了。 Cursor 的招聘是:“发现一个牛人,然后全队扑上去。” 他们的逻辑是,秘诀在于把招聘流程中的基本单元当成是人,而不是某个职位的招聘要求(job spec)。整个过程堪称“不择手段”: 来源不限: 他们发现有个用户在斯德哥尔摩搞 Cursor 研讨会,就把他招来了;发现有个用户大半夜还在疯狂用 Cursor 写代码,也把他招来了。 “蜂群”战术: 一旦在 Slack 频道里锁定一个目标,大家就会蜂拥而上。没有专职 HR,而是由最懂这个人的团队成员去接触。 “骗”来再说: 对方说“我暂时不想换工作”?没问题。Cursor 会说:“那先来做个小项目玩玩?”或者“路过总部时,进来坐坐?” 惊喜面试: 所谓的“进来坐坐”,很可能就是一次“突袭式面试”。等你坐下,相关的人已经“恰好”都在场了。 死磕到底: 为了招一个德国的天才程序员 Lukas,创始人们先是飞到德国,被拒了。过了一年,他们又飞过去一次,这次终于把人带回来了。为了“搞定”另一个犹豫不决的候选人 Jordan,团队打听到她刚搬家,甚至联系了她的室内设计师,最后亲手送上了一台她正想要的浓缩咖啡机。 这套“野路子”的结果是,Cursor 成功地在极早期就聚集起了密度高到吓人的人才。 2. “高手,是不需要扶手的” 招来这么多牛人(全公司有 50 多个前创始人),怎么管? 答案是:不管。 作者提到了一个绝妙的隐喻:Cursor 办公室的楼梯非常陡,但没有扶手。 她问起这事,得到的回答是:“大家知道怎么上楼。” 这就是 Cursor 的核心文化:极度相信个体的能力和自觉。 在这里,“IC”(Individual Contributor,独立贡献者)是地位最高的角色。大家鄙视“PPT 汇报”和“向上管理”。就连创始人 Aman 也是个“骄傲的 IC”,每天缩在办公室角落里,专心致志地写代码。 公司没有开不完的会,作者甚至说 Cursor 有一种“口语文化”。你需要谁的帮助?别发 Slack,直接走过去“拍他肩膀”最有效。 这种环境让有能力的人如鱼得水。一个刚入职的销售说,他在上家公司(也是一家明星创业公司)熬了 30 天才被允许接触客户;在 Cursor,这个时间是 30 小时。 3. “在食堂,没人谈论天气” Cursor 的办公室不在什么高科技园区,而是在旧金山一个老街区。没有公司 Logo,没有团建海报,家具都是淘来的中古货,墙上堆满了书(而且是真的在看的那种)。 公司有个叫 Fausto 的大厨,每周六天为大家做午餐。 重点来了:午餐时,大家在聊什么? 创始人 Sualeh 说,他最担心的公司衰败迹象,就是“大家在吃饭时开始谈论天气。” 在 Cursor,午餐桌上聊的都是工作——项目进展、技术难题、对行业的奇思妙想。大家通过“如何思考”来认识彼此。这种氛围极具传染性。 这也引出了关于 Cursor 最著名的传闻:9-9-6。 作者的观察是:这根本不是公司规定,而是这群人“自发的”。 没人要求你加班,但当你身边的人都因为热爱而疯狂工作时,你也会被卷入这种“兴奋剂”般的节奏里。作者自己也承认,她会在周末和深夜工作,不为别的,只因为“我想,而且我想让我这帮牛逼的同事对我刮目相看。” 4. “像披头士一样吵架,用‘Fuzz’来找茬” 这群“有主见”的牛人聚在一起,怎么协作? 答案是:高强度的“建设性摩擦” (Constructive friction)。 大家会毫不留情地互相“找茬”和“挑刺”。作者形容这是一种“微观上的悲观主义,宏观上的乐观主义”——我们对执行的细节极度挑剔,但对最终的成功深信不疑。 创始人 Michael 甚至用了一个比喻,他希望公司像披头士乐队制作《Get Back》专辑时的状态。 如果你看过那部纪录片,就会懂:一群处于巅峰的大师,把自己关在录音室里,在巨大的压力和紧张的时间下,通过不断的碰撞、争吵、迭代,硬生生“磨”出了一张传世专辑。 这种魔力,不在于战略,而在于**“在过程中感受”**——手指始终放在乐器上,一遍遍地弹,直到它听起来对了为止。 Cursor 把这种“找茬”变成了制度,叫 "Fuzz"。 每次要发布重大更新前,团队会召集所有人(通常是在地下室),“来,咱们一起把它搞垮。” 所有人会花一个小时,像“松露猎犬”一样找出所有 Bug、UI 瑕疵和未考虑到的边缘情况。然后,产品团队会带着这张长长的“找茬清单”,通宵把它改完。 5. “我们不‘降低门槛’,我们‘提高天花板’” 在一个人人都想“AI 民主化”、“赋能所有人”的时代,Cursor 的选择显得非常“傲慢”。 他们明确表示:我们的理想客户,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那批专业开发者。 别的公司可以去“降低地板”(Lower the floor),让小白也能写代码。而 Cursor 的使命是 “提高天花板” (Raising the ceiling)。 他们相信,只有服务好那些“处在手艺巅峰”的人,被他们拉着走,才能真正“改变”软件的构建方式,而不是做一些“增量改进”。 这种哲学也体现在面试上:他们的编程挑战出了名的难。因为他们认为,“太简单的东西,根本没法让牛人展示自己有多牛。” 6. 为什么这么拼?“奖品”就是使命本身 最后,也是最让作者触动的一点:这群人这么拼,图什么? 作者在 Stripe 和 Figma 早期时,午餐桌上的热门话题是“发财后买什么房”、“环游世界”等等。 但在 Cursor,她惊讶地发现:几乎没人谈论钱。 尽管公司估值飞涨,但没人聊股票、豪宅或退休。 为什么?作者的结论是: “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算明天就退休了,他们想做的事,大概率还是他们今天在 Cursor 做的这些事。” 对他们来说,“奖品”不是钱,而是**“完成使命”**本身。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代码”,是“代码生成作为世界构造的基石”。他们坚信,世间万物(红绿灯、科学发现、医疗记录)都运行在软件之上,而他们正在做的事,是真正提升人类构建这一切的能力。 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魔法”的真正来源。 原文:
AI编程工具激战:Claude Code、Gemini Cli崛起· 1141 条信息
#Cursor
#AI编程工具
#硅谷文化
#精英团队
#高强度工作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