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工具

#BestBlogs Claude Code 深度拆解:一个顶级 AI 编程工具的核心架构 | 大淘宝技术 文章深度拆解了 Anthropic 的 AI 编程工具 Claude Code 的核心架构、执行流程与关键技术细节,并介绍了心流团队基于其理念开发的 iFlow CLI 2.0。 摘要: 文章对 Anthropic 开发的终端 AI 编程工具 Claude Code 进行了深度技术拆解。首先,它介绍了 Claude Code 以交互层、执行层和核心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架构,并详细阐述了从用户提交命令到结果渲染的完整执行流程。随后,文章深入分析了各个关键组件:交互层如何处理用户输入并渲染 AI 响应;核心引擎如何管理消息、查询 AI 模型和调度工具;强大的工具系统如何通过统一接口与外部环境交互;以及上下文管理如何利用 LRU 缓存、按需加载和结果截断等策略,在有限的上下文窗口内提供最相关的信息。文章还分享了 Binary Feedback 测试机制、MCP 工具分层管理、AI 辅助安全检测、上下文压缩和高效文件系统策略等技术启发。最后,文章介绍了心流团队受 Claude Code 启发,基于 Gemini CLI 改造并融合其特性的 iFlow CLI 2.0,详细说明了其安装方式、多运行模式、SubAgent 功能、开放市场资源以及在代码开发、网站制作和 DeepResearch 等场景的应用。 主要内容: 1. Claude Code 的模块化架构是 AI 编程工具高效运行基石 -- 其交互层、执行层和核心引擎的清晰划分,确保了用户指令处理、AI 模型交互与工具调度的流畅与高效。 2. 上下文管理策略有效应对 LLM 长对话窗口限制 -- 通过 LRU 缓存、按需加载和结果截断等机制,智能管理代码上下文,保障 AI 在复杂项目中的理解力与响应速度。 3. 工具系统与 MCP 分层管理是 AI 编程工具扩展性核心 -- 统一的工具接口及全球/项目级配置管理,使 AI 能灵活调用外部能力,实现复杂任务并促进生态构建。 4. iFlow CLI 2.0 融合 Claude Code 特性提升国内开发体验 -- 基于 Gemini CLI 改造,引入多运行模式、SubAgent、上下文压缩及开放市场,为国内开发者提供高效 AI 辅助。 文章链接:
Andrej Karpathy 将软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Software 1.0,是通过编写计算机代码来解决问题,标志性产物是 Github;Software 2.0,神经网络扮演了重要角色,编程工作变成了训练和调参,通过调试不同的数据集,来修改神经网络每一层、每个节点的权重,标志性产物是 Hugging Face;而 Software 3.0 最本质的变化是,神经网络变得“可编程”了,且编程语言不再是传统代码,而是提示词,你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跟大模型交互来找到问题解。 从写代码,到训模型,再到写提示词,软件的本质始终是:寻找让机器解决问题的最优表达方式。 再去看编程范式的变化,在神经网络出现之前,软件属于“确定性编程范式”,if A then B else C,逻辑规规矩矩,一条逻辑解决一个明确问题;而到了 LLM 时代,演进成了“概率性编程范式”,软件输出结果由权重叠加完成,可能性变多了,能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大、更复杂,因此未来大量的长尾需求也会得到好的满足。 回到人机交互这个命题,问题也随之而来,代码过于精确(输入高成本),而自然语言过于模糊(输出低质量)。要做好人机交互,需要有一层规约(Specification),把事情有条理地讲清楚。事实上,我们日常的需求拆解、需求澄清,其实就是在“写 spec”,它的价值不在于文档本身,而在于帮助人类和机器对齐意图。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 AI 编程工具(如 Kiro Spec、Trae Solo)本质上都在探索新的 spec 模式。 可以预见,当机器拥有更强的“自主意识”、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后,未来的人机协同、机机协同也会变得频繁,要解决“人-机-机”三方协同问题,软件工程的核心势必会转向定义规则、目标与价值观上。对工程师来说,或许就是,从编码切换到写规则。
我这半年看过最好的 Vibe Coding 技巧 上周 OpenAI 的创始成员 Andrej Karpathy 在 X 上发了一条长长的推文,继续阐述自己在 Vibe Coding 方面的实践。 这次他开门见山的表示,不要幻想有一个万能的 AI 工具能解决所有编程问题,更可行的做法是建立一个三层结构,让不同的工具在不同场景各司其职,像接力赛一样完成开发任务。 1 在 Karpathy 的日常开发中,大约四分之三的时间最依赖的依然是 Cursor 的自动补全。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Karpathy 并不是依赖自然语言提示去驱动 AI 写代码,而是更习惯在代码里写注释、写片段,用“演示”的方式告诉模型你想要什么。这种方式带宽更高、意图更明确,也避免了上下文缺失造成的偏差。不过他也坦言,有时候 Cursor 太“热情”,会补全一大段并不需要的内容,打断思路。所以他会频繁地开关这个功能,就像和一个“话痨搭档”保持距离。 2 当遇到更大块的功能需求,或者不太熟悉的领域,Karpathy 就会把舞台交给 Claude Code 或 Codex。这类工具更适合快速生成一大段可用的代码实现,尤其是在写 Rust、SQL 这样的语言时,可以立刻把复杂的逻辑搭出来,调试和可视化也能很快跑通。这次他提到一个新词——“后代码稀缺时代”。在这个时代,生成和删除代码都变得轻而易举,代码从来不再是稀缺资源,实验和探索的成本被大幅降低。你想尝试一个新思路?直接让 AI 写一版,跑不通就删掉,重新来过。 不过,AI 写出来的代码质量往往“不够优雅”。Karpathy 给的例子很具体:喜欢堆砌复杂的抽象、滥用 try/catch、写得又长又冗余、缺乏工程品味。这种时候,他需要手动清理,像给新人代码做 code review 一样,把那些不符合自己风格的部分剔除掉。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尝试让 Claude 在写代码的同时顺便“上课”——解释为什么这么写,或者帮忙做超参数调优,但这根本不起作用——它真的想写代码,而不是解释任何东西。这从侧面也说明,AI 现在很擅长写东西,但讲解和教学还远没到位。 3 当自动补全和 Claude 都不管用的时候,Karpathy 的“终极武器”是 GPT-5 Pro。他的做法很简单:把一整个疑难问题丢进去,让模型“沉思十分钟”,然后再看答案。很多时候,GPT-5 Pro 能给出人工难以发现的 bug 线索,或者在抽象优化和文献综述中提供独到见解。换句话说,这是他的“救火队长”。 这种三层结构的组合,让 Karpathy 的工作流更像一套生态。轻量需求靠自动补全解决,大规模生成交给 Claude 或 Codex,难题交给 GPT-5 Pro。相比依赖单一工具的思路,这更接近真实的开发场景,也更符合 AI 发展的现状。 在这条推文里,他还谈到“后代码稀缺时代”的焦虑。代码不再稀缺,但人的精力依旧有限。工具更新太快,总让人担心自己是不是落伍了,会不会错过了最前沿的可能性。他把这种状态称为“周日胡思乱想”。 这正是当下许多开发者共同的心态。我们既兴奋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又害怕自己无法驾驭这匹充满野性的骏马。 对普通开发者和使用 Vibe Coding 的普通用户来说,这里面有几个启示: 首先,要放弃寻找完美工具的幻想,建立自己的工具组合。不同的任务难度需要不同的 AI,像调动一个虚拟团队一样,谁擅长什么就用谁。 其次,要学会用“代码里的意图”而不是“自然语言的空话”去驱动模型,把注释和片段当作沟通语言,这样效率更高。 最后也不要忽视清理的过程。AI 生成的东西往往像半成品,需要你用工程师的直觉和审美去打磨。 写到这儿我想起一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是到了今天,器不再是一把锤子、一个 IDE,而是多个快速迭代的 AI 工具。它们不再是静止的工具,而更像一群性格迥异的搭档。我们需要学会和它们合作,学会在噪音里保持判断,学会在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Kai
3个月前
总结一份快速了解 Claude Code 的 FAQ Q: 一句话总结效果如何? A: Claude Code 像个工作了一两年的全干工程师,其他的 AI 工具像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生。 Q: 听说使用 Claude Code 破产? A: 早期发布仅支持API时确实很贵,现在可以消耗Claude订阅以固定月费使用。 Q: $20/$100/$200 套餐有何区别? A: 额度不同,每五小时有弹性额度,$20起步仅能用sonnet,$100开始可以用 opus 但会消耗很快,$200额度,可以敞开用opus。 Q: 我要买哪一档套餐? A: 看预算,建议从最低一档开始体验,觉得不错可以上到 $100 体验 opus,若觉得值得继续投资就再升级套餐。每次升级只需要补差价。 Q: 比 Cursor 好用在哪? A: 1️⃣连续干活能力,Cursor 你一次对话 25 次工具调用就停了,Claude Code 可以一直把事情做完;2️⃣token消耗,Cursor 会想方设法少用token,Claude Code 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充分消耗 token。 Q: 命令行工具用起来会不会体验差? A: 其实用起来和命令行没关系,见图,在 vscode 安装插件后,点击 Claude 图标会在右侧打开,然后就在底部框打字就行。 Q: 对比其他命令行编程工具(如 Aider Codex)如何? A: 首先是成本,使用 API 费用不可控,效果也没保障。其次是效果,比 Aider 工具调用成功率高又有更强规划能力,Codex 只能用残血版本模型(codex-mini)。亲生的模型,原厂的 Agent 效果显著。 Q: 配合 Cursor 会更好吗? A: 可能使用 Cursor/Windsurf/VSCode 已经没有差别了,因为几乎只需要 Review 代码,其他都交给 Claude Code,连 Tab 都省了。剩下的基本编辑需求,用 VSCode 足以胜任。 Q: 能换别的模型吗? A: 可以,设置 proxy 即可,但明显没原厂好用。就像你在 Perplexity 用 o3 和 ChatGPT 用 o3 的差距。 Q: 需要额外再安装 MCP 提升效果吗? A: 不必要,比如访问 github,Claude Code 会调用 gh 来处理。让他扮演好任务执行者就行。 Q: 怎么注册?被封号了怎么办? A: 自行解决,这是门槛。即使被封号,也会收到退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