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发展

中国分裂的必然性来自人口基础已经存在的严重分化。 这使得不同的人,在经济上、技能上、思维方式上分别处于不同文明发展阶段的人口已经很难勉强塞进同一种政治秩序。 巨婴国里的巨婴已开始成长。 并因成长速度不同,分处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阶段。 所以需要分班。 幼儿园小班能和高三 学生使用同一间教室听同一名老师讲课吗? 不能,你知道,他们会互相影响,结果会是谁都学不好。 红色中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当年的做法,是用户籍制度把亿万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再用政治运动反复削弱人口中思维能力较强的那些,是想方设法把不那么巨婴的人阉割掉,以求得到全国人口在文明层次上较为均一,也就是都比较愚昧的结果。 但反复阉割不但会损伤人口基础的政治能力也会损伤人口基础的经济能力。 巨婴既不会维权,也不会谋生。 所以到邓小平发现不得不改的时候中共国经济是濒于崩溃的。 邓小平于是只能任“资本主义的苗”自由生长,在经济领域疯长,也在思想界疯长。 回头看看老民运们曾引领的民主风潮,当年的他们,幼稚吗?幼稚。 但他们和更早期的人比,和饱受阉割和规训的同时代人相比,已经成熟得多。 如果说纯粹的牲人是巨婴,是幼儿园小班,那么老民运们至少已上了小学,在多年思考积累后,他们中有不少人也超越了曾经的自我,在政治上、思维能力上都更成熟了。 但和在红色中国治下凭天资脱颖而出的老民运相比,有些人在“成长”这件事上比他们更幸运。 因为在改开中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从农民工子弟到知识分子家庭、工商阶层家庭的子弟,都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需要看到这一点。 如果说毛泽东治下的中共国,就象一个由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人口为主体的巨婴国,一个文明层面的超级幼儿园。 那么在邓小平放松过的中共国里,在改开中国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这四十年里,这幼儿园已经开始变成了一座包含小学、中学多个年级的综合学校。 原本幼儿园级别的人口基础,已经变成了包含少数中学生、许多小学生和可能仍占半数以上的幼儿园学生的,在文明层面更复杂多元的状态。 改开中国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把这所有人拢在一起。 就象用糖哄住所有孩子,让他们顾不上争吵打闹。 但改开中国已进入肉眼可见的消亡。 糖没有了。 而中共国亿万人口在政治上、文明层次上的成熟程度,远没有达到能和平共处的程度。 分裂是必然的。 分裂不是因为有人搞事,有人搅风搅雨,是因为勉强让大家保持统一的因素消失了,各阶层各族群之间的粘合剂消失了,哄着大家不争不闹的“糖”没有了。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 为什么? 因为这分分合合背后,就是粘合剂生效、失效的波动历程。 这南北饮食迥异、东西语言不通的帝国,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不是个整体。 使它们成为整体的是什么? 是阉割,是来自中央帝国的阉割。 帝国因阉割各族而一统,由对被阉割者的榨取而强盛……当然,阉割者自己又会因被阉割者的衰弱而由盛转衰最终崩解。 是中央帝国的阉割令各族各地均一,同样停滞于巨婴态,能一起上幼儿园小班。 所以当阉割稍一放松,勉强粘合出来的均一状态就无法保持,有些地区就会快速向小学部、中学部发展。 以文明发展的层次划分,中共国各地区的发展事实上就是极不均衡的。 即使没有哪个地区已拥有成熟的公民社会,沿海地区工商业的繁荣兴旺和“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诤言也仍构成鲜明对照。 勉强让这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和族群继续“统一”,只会让这个勉强保持“统一”的政治实体把绝大多数资源精力都消耗在保持统一这件事上,只会迫使各族各地的发展需求不断为维稳让路,只会使资源流向维稳、负责维稳的部门掌权,只会让后中共时代的沦陷区走上中共的老路。 就象把从幼儿园到高三的学生勉强塞在同一间大教室里,会迫使“维持课堂纪律”成为师生们的工作重心,会让教学这本应是课堂主角的事项沦为配角。 所以在政治上分裂,让各族各地因分治而得到互不相扰、专注发展的机会,就象把不同年龄的学生分到不同年级一样合理。 谁是老师? 文明层次上的先行者为师,欧美为师。 从文明的角度看,人口基础的更新,是事态自然的发展,一代代新人取代旧人是自然规律,无需政府主持,无需专家设计。 人的成长,以族群为单位的人类群体成长,同样是会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伤害链帝国一直在做的事,是为了维持统治不断阻挠、打断社群的自然生长发育。 所以当帝国崩溃,社群将恢复成长。 而在这时勉强让沦陷区过于庞大的,超十亿的人口保持“大一统”,会让各族各地的发展相互干扰,让所有人陷入内斗泥潭,让大家象一篓互扯后腿的螃蟹一样,谁都爬不出去。 对沦陷区这篓螃蟹来说,最佳策略是什么? 是先各爬各的,然后在某一只爬出去后,在某一只找到路径后,大家自行跟进。 是让已经有高三水准的学生赶紧复习备考,成功毕业,留下的学习资料供低年级学生分享参考。 分,分裂,分治,分头发展,分别建国,允许一部分人先文明起来,才是让整个沦陷区找到通向文明路径的真正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