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战术

朱韵和
2小时前
中共的“人海战术”历史资料汇编(四) 10.張懿萍中原會戰回憶: 第三步便是「人海」戰。那是慘絕人寰,將人命視為草芥的一種最野蠻而無人性的「戰術」,也即是毛澤東在生被碎屍萬段不足以懲其惡,死後挖墳鞭屍不足以贖其罪的一宗最大罪惡,是他所欠中國良善民眾最重要的一筆血債。 這種把人命賤過螞 蟻的「人海戰」國共作戰時慣常使用,在韓戰場也還是使用。從去年十一月間,中共軍事負責人林彪,與「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蕭華所提出來的那篇「繼續定出政治的五項原則」,所說「要把美帝消滅在民眾戰爭的海洋里」一文中,重點還是以「毛澤東思想武裝軍隊,使軍隊不怕死」;最後的結論,則是「以人海贏取勝利」。較早以前,更說過「中共不怕核子戰,把中國人炸死一半,也還有二、三億人活著的。」這是「氣壯」嗎? 這筆血債,讓以後的史學家去清算,在此暫且不談。我想在此提及的,是他們這十多年來,用以教練軍隊「典型人物」的「英勇故事」∶什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胸膛塞槍眼;王傑身撲炸藥包;羅光燮以身起地雷 在「中原會戰」中,中共對我們防守陣地的攻擊,把「人海戰」發揮到了極限的一次,即是調來劉長勝的「攻堅縱隊」,向我軍發動猛攻的第六天晚上,他們在炮火的掩護下,以排山倒海的人命,向我陣地作波浪式的沖撲,真是前仆後繼,鑽進到我們火網裹面來。外壕他們是躍不過的,起初,用人抬著綁接的木板樓梯,想倒放在外壕上面,作為衝鋒的橋樑;但他們的人,尚未接近到外壕便倒下去了。以後他們改變辦法,以人命來填壕溝,被我們射倒一批在外壕裹,又衝上第二批,第三批,……這樣,一直把一條約有二十公尺乘二十尺闊度與深度,長達約一千公尺的外壕,填滿了好幾處屍體;屍體堆積高與壕齊,然後便以屍體做橋樑,再以「人海戰」,撲近我們的陣地。照中共所表揚的「典型人物」與「英勇故事」。這些數以百計的「捨命填溝壕」的人,都應該算是「英勇故事」中的「典型人物」。 但這是一些什麼人呢? 他們不是共產黨員,也不是「三野」的戰鬥兵,而是連軍服都沒有穿,身無槍械,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也是中共高唱要「解放做主人」的真正農民。他們是受了「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而甘為「民眾解放戰爭」拚命的嗎? 不是,決不是,因為事後我們見到的,是用一根繩索,串綁著十個八個人的左手,一起倒臥壕內或地面;我們還在現場檢查出中共的「罪證」,有若干人的子彈傷痕,是從身體後面打進去的。這說明一點。中共除了脅迫他們這些善良的農民,作為「人海戰」的前驅犧牲品之外,還在他們的後面架起機槍,迫使他們有進無退,有死無生。為著要達到以人命填滿外壕的目的,把這班善良的農民,驅使到戰場上來,「背腹受創」而後「前後夾擊」,這是我目擊的事實,也是中共草菅人命的最大罪惡! 中共對「解放軍」的教材裹面所列舉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胸膛堵槍眼」,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過,就以我親眼遇到見到的,除董存瑞與黃繼光這樣的「英雄人物,就以那次「中原會戰」來說,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中共今日只表揚一個董存瑞與黃繼光,這就未免太「濃此薄彼」,我要為那次捨身炸我們的碉堡,用胸膛堵塞我們的槍眼那一批「英雄人物」呼冤而不值了!他們炸我們第一線伏地碉堡與機關槍掩體的辦法共有三種,第一是炸藥捆在北方農民叉麥杆的樹枝叉子上,企圖爬近我們的工事,伸在槍眼口上發生爆炸;第二是把炸藥綁在人身上,撲到我們的工事前面來;第三是想用手榴彈擲進我們的槍眼裹。可惜他們這三種辦法都「弗靈」,人還沒有接近我們的陣地。便被我們的自動武器,擊斃在陣地前面;炸開了的,也是炸倒他們自己。 像這種「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人,則多是「三野」的真正戰鬥兵。事後我們從他們遺屍中發現,身上綁有炸藥,或手中拿著炸藥木叉的死者,只有兩三個是穿農民衣服的。 說到「黃繼光胸膛堵槍眼」的「英雄人物」,那就與用人命填外壕一樣,事後我們檢查堆積在工事槍眼前面的重疊屍體,發現最下面兩三層屍體,都是穿農民衣服,並且手腕上串綁有繩索的,只有上面或倒斃在屍堆前後左右的屍體,才是穿著「三野」軍服計程車兵。因為那一次,他們遺棄在我們陣地前面的屍體與重傷者,專是我所守的陣地正面,便有三、四百多具;全戰場的遺屍近三千具。戰事進行到如何慘烈,也把中共號稱「萬應萬靈」的「人海戰」真面目揭露無遺;因為其中半數以上,是根本沒有戰鬥力的老百姓,雖然極大多數都是犧牲在我軍火力之下;但也有少數因畏縮不前,被共軍押陣驅迫的槍彈射死。但這筆血帳,卻毫無疑問應該由中共負起清還的責任。 至於號稱「攻堅縱隊」的劉長勝縱隊,他們的真正戰力如何呢? 他們的戰鬥兵親自上陣,是在上述火力戰與「人海戰」鋪平了衝鋒道路之後,這才正式上場作秀他們的「攻堅術」。從他們遺在陣地前屍體上的文件,以及捉到他們的俘虜口供中得知,他們的攻擊,是分成小組兵力,由「指戰人員」分擔率領與督戰任務;衝鋒前要開會,衝鋒頓挫了也要開會,打勝了要開會,打敗了也要開會。這叫做「打通思想,檢討得失,檢查功過,大家抓主意」。 誰都知道,共產黨是會議最多的,雞毛蒜皮的事開會,拉屎撒尿不出也開會∶開來開去都離不開「毛澤東思想」這張「萬靈萬應藥方 」。但是,他們軍隊在戰前、戰時、戰地也忘不了開會,則是出身在湘、贛邊區做土匪的賀龍發出的指示。他說∶「實行火線上軍隊開各種大小會,發動士兵_眾如何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困境,攻克敵陣,達成任務。在軍隊長官指導之下,商量商量,醞釀醞釀,徵求徵求意見;把不同的意見擺一擺,議一議;對有錯誤意見的人,打通打通思想,做一做說服工作。打過一次仗之後,又要檢查檢查,總結總結。」那次劉長勝縱隊,從開封調來攻擊我們,就曾開過這種會議才開始衝鋒的。先用機關槍驅迫老百姓上陣,為他們填外壕,堵塞槍眼,身綁炸藥,都是在會議中想出來的辦法,藉以克服短射程火力不及我們密集的缺點。
宝玉
5天前
吴恩达老师:想让 AI 更强大,我们该往哪儿走?一个令人兴奋的新方向正浮出水面:并行智能体 (Parallel agents)。 一直以来,提升 AI 能力主要靠三驾马车:更多的训练数据、更强的训练算力,以及更强的推理阶段算力 (test-time compute)。如今,让多个 AI 智能体 (AI Agent) 并肩作战,正成为一种扩展 AI 能力、提升性能的新浪潮。 我们早就发现一个规律——这在我之前在百度带的团队和后来的 OpenAI 的工作中都得到了验证——那就是 AI 模型的性能,会随着数据量和训练算力的投入而稳步提升。如果你再让 AI 在推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时候多花点“力气”,比如让它像人一样思考、反思、迭代答案,它的表现还会更上一层楼。但问题是,这些方法会让用户等太久。而并行智能体,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路:既能提升结果质量,又不用牺牲用户的时间。 推理模型生成内容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所以运行起来可能很慢。同样,大多数的智能体工作流 (agentic workflows) 一开始也是按顺序一步步执行的。但现在情况变了:一方面,大语言模型 (LLM) 每个 token 的价格持续跳水,让这些“大力出奇迹”的方法在经济上变得可行;另一方面,产品团队也希望更快地给用户呈现结果。于是,越来越多的智能体工作流开始被并行化。 这里有几个例子: 现在很多做研究的智能体,会同时抓取多个网页并并行阅读,从而更快地综合信息,写出富有洞察力的深度研究报告。 一些智能体编程框架,允许用户指挥多个智能体同时在同一个代码库的不同部分上工作。我们在关于 Claude Code 的短期课程中,就展示了如何使用 git worktree 来实现这一点。1 在智能体工作流中,一个迅速流行的设计模式是:让一个“劳工”智能体在后台花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去处理一项重度计算任务,同时派另一个“监工”智能体在前台不断向用户汇报简短的进度,让他们随时了解情况。从这个模式再往前走一小步,就演变成了多个智能体在后台埋头苦干,而一个“UI 智能体”则负责与用户沟通,甚至还能将用户的异步反馈传递给后台的“同事们”。 对于人类管理者来说,要把一个像“开发一款复杂软件”这样的艰巨任务,拆解成能让工程师们并行处理的小任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想让成百上千名工程师高效协作,更是难上加难。同样,如何为并行的 AI 智能体们“拆解任务”,也极具挑战。但好在,大语言模型推理成本的降低,让我们有底气用上“人海战术”。通过并行处理,我们可以消耗海量的 token 来换取更好的结果,同时又不会显著增加用户的等待时间。 看到学术界也在积极探索这个方向,我备受鼓舞。例如,我最近读到一篇由 Ryan Ehrlich 等人撰写的论文《CodeMonkeys:扩展软件工程中的推理阶段算力》,读来津津有味。它展示了并行生成代码如何帮助你探索更广阔的解决方案空间。而王俊林(Junlin Wang)提出的多智能体混合 (mixture-of-agents) 架构,其组织并行智能体的方式简单得出奇:让多个大语言模型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再派出一个“总管”大语言模型,将这些答案博采众长,融合成最终的输出。 当然,如何才能最好地利用并行智能体,还有大量的研究和工程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但我坚信,未来能够高效协作的智能体的数量——就像能够高效协作的人类一样——将会是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