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存

兰德的转向:当美国开始接受与中国共存 从“遏制”到“妥协”:一份内部报告揭示的战略现实与心理断层 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近期发布的一份论文,值得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作为美国军工复合体与国家安全决策圈的核心智库,兰德历来承担“制定战略底稿”的角色—它的判断往往代表美国战略共同体的潜在共识。 这一次,兰德的语调出现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强调“赢得竞争”,也不再谈“重塑秩序”,而是首次提出: -必须接受与中国共存,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并在台湾问题上主动调整立场。 -这种转向不是出于善意,而是源于现实力量格局的压迫性转变。 -换言之,美国正在学习如何与一个它无法击败、也无法忽视的对手共处。 一、放弃“赢得竞争”的幻想 论文的第一项核心建议是: “美国应以明确拒绝绝对胜利的语言阐述自身的竞争目标,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 兰德指出,摧毁对方“不是可行的选择”,继续追求胜利将“威胁到任何一方的生存”。这不仅是一次政策层的退让,更是一次认知层的转变—美国必须从“零和竞争”的逻辑中抽离出来,承认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现实:这场竞争无法以胜利告终,只能以共存为终局。 二、将“妥协”制度化 兰德进一步提出: “双方必须以根深蒂固且在决策官员中广泛认同的方式,接受某种程度的妥协方案,必然是两国关系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美国正在尝试将“共存”从策略性姿态转化为制度性前提。 更重要的是,报告明确写道: “双方必须接受对方的基本政治合法性。” 这样的表述,在美国官方话语中极为罕见。 这不仅是外交语言的转柔,更是意识形态框架的松动。 兰德似乎在为一种“冷战后秩序的共管版本”铺路—承认中国体制的持久性,并寻求战略上的稳定平衡。 三、台湾:战略现实的试金石 在所有论点中,最具突破性的是兰德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报告建议,美国应向中国保证统一目标可以实现,同时利用自身对台湾的影响力,防止台北挑衅或误判。 他们写道: “美国应声明其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海峡两岸永久分离,也不反对和平统一。” 同时,美国应“最大限度地激励北京采取渐进方式实现最终目标”,并“在对台湾的承诺与约束其挑衅行为之间取得平衡”。 更令人注目的是,报告明确批评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声称“台湾拥有主权”的言论,建议华盛顿利用对台湾的潜在影响力,限制其破坏现状的行动。 这等同于在政策层面承认:台湾问题的主导权,正在从美国的政治话术,回归到战略现实。 兰德公司不是和平主义者,它从不为“理想”发声。当这个与五角大楼、CIA 和国防工业体系血脉相连的机构,开始公开谈论“承认中共合法性”“接受统一目标”时,这不是战略善意,而是战略算术的必然结果。 他们清楚地意识到: 美国已无法在不冒灭顶风险的情况下赢得中美竞争; 继续遏制只会加速自身资源的耗竭与国际信任的流失; 共存是被迫的现实,而非主动的选择。 兰德的这份文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 冷战式的“遏制逻辑”正在失效,而一种带有不情愿的“共存逻辑”正在被迫成形。 对美国而言,这是战略后撤; 对中国而言,这是历史惯性的确认。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