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中国就业困境
关注
中国人权-Human Rights in China
4天前
中国K签证:被牺牲的本国青年与被忽视的风险 。2025年10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K字签证”,面向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然而,在国内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社会情绪高压的背景下,这一政策并未获得掌声,反而引发了舆论反扑。网民批评政策“崇洋媚外”,担忧其加剧就业挤压,甚至质疑其背后的政治逻辑。 “K签证”源自国务院想要提升中国科研和创新能力,于7月16日通过条例修订,并在8月7日以国务院令第814号公布,8月14日正式对外发布。文件规定,自10月1日起,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可申请此类签证,以便利来华交流、科研与创业。 就业困局中的“逆风政策” 问题在于,政策出台的时间点极为敏感。此前三年的清零政策冲击令中国小微企业大量倒闭,导致就业市场严重萎缩。2023年青年失业率攀升至历史高位,当局一度暂停数据发布,但2025年9月的统计仍显示青年失业率高达18.9%。在清北和海外名校毕业生投身外卖配送的现实下,民众对就业的焦虑早已蔓延至社会各阶层。 在此情境下,引进外国青年人才无异于“火上浇油”。大量网民直言,K签证将加剧就业竞争,让本已困境重重的中国毕业生“雪上加霜”。 网络舆情的全面反对 自9月下旬以来,网络上不断涌现对K签证的批评与抵制。最初网民的反对情绪停留在就业层面,主要批评集中在就业挤压,担忧外籍青年占据本就有限的高校毕业生岗位,认为签证条件不够清晰或不够严格,指责政策“崇洋媚外”。有网友在微博发文称:“黑龙江双选会上11万硕博学生竞争,尚且难以就业,为什么还要引进外国人挤压生存空间?”评论区有人直言“职场如牛马相争,最终资本获利。” “本国硕博尚且难以谋生,凭什么还要让外国人分走机会?” ,一些爱国大V选择沉默,另一些则公开号召举报,提及中印边境冲突,强烈反对印度人入境。 在B站,官方宣传视频遭遇网友弹幕刷屏表达不满,全屏尽是以表情组成的“K”符号以示反对,不少人涌向国家信访局网站举报,导致该功能一度下线维护。 但随着随着政策临近生效,网民的反对情绪不仅停留在就业层面,还延伸到制度不公,将矛头直指领导人,批评政策背离民意,有人质疑“本国青年为未来付出三代努力,却换来外籍人才的便利。” B站网友们批评习近平“皇帝发疯真的无人能救”,“老头子活太久是这样,历代皇帝老了能不糊涂的几乎没有”。“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中国,不是某个单一政府的中国”,网络上的反对声持续高涨下,有网友呼吁走上街头游行抗议。 不容忽视的代价:自由与安全 对外国申请者而言,K签证未必是“利好”。他们需要面对的是真实的中国职场:无偿加班、欠薪、劳动法名存实亡。在政治高压环境下,外籍人士被无故刑拘的案例屡见不鲜,他们可能仅仅因为工作内容、过往的海外言论,或者纯粹因为所在国与中国关系紧张,就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2018年孟晚舟案引发的外交对峙中,两名加拿大公民Kovrig与Spavor被中方以“危害国家安全”罪逮捕,直至2021年孟晚舟达成延缓起诉并离加当日才获释; 2018年,阿默斯特学院学生冯斯瑜在新疆大学民俗研究中心进行维吾尔族文化研究时被捕。此后,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学者彻底失去音讯。 201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本科生罗岱青因在Twitter发布“维尼熊”表情包回国探亲时被以“寻衅滋事罪”刑拘六个月; 2020年澳籍记者成蕾因提前数分钟发布官方信息被控“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而被捕,关押三年; 最新案例中,2025年7月30日,留法学生张雅笛因撰写促进汉藏交流的文章,在回国探亲时被捕,罪名为“煽动分裂国家”。 这些都揭示了一个外籍人士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缺乏司法独立和法治保障的国家,外籍人士随时可能因不可控的政治因素成为"人质外交"的工具。K签证所承诺的职业发展机会,必须与失去人身自由的风险放在天平上权衡。 K字签证从酝酿到实施,始终未经公开讨论,未征求民意,甚至在舆论普遍反对的情况下照常实施,这恰恰折射出中共的治国逻辑,漠视民意诉求,一切服从政策需要和政治目的。对于考虑申请K签证的外国人才而言,除了评估职业机会,更应认真权衡个人自由与人身安全的潜在代价。毕竟,在一个可以无视本国民意的体制下,外籍人士的权益保障能有多少指望?
中国K签证政策实施,吸引全球青年科技人才· 5 条信息
#K签证争议
#中国就业困境
#外籍人才风险
#民意反弹
#政治高压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