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

在最初的混乱过后,新兴的产业链国家吸纳产业链人口,伤害链国家吸纳伤害链人口,民族国家吸纳本民族人口,三种国家井水不犯河水,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各自致力于经济重建和文化重建,以大致和平的方式处理彼此的争端,这就是中共帝国崩溃后,中华沦陷区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局面。 也是欧美日韩台可接 受的局面。 当你亲眼见证了历史进程,亲身生活在这种“三足鼎立”局面中后,你会觉得这也是你可接受的局面。 因为这种各归其所的局面意味着你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同类中间,不必勉强自己与异类磨合。 产业链国家将属于产业链人口,属于不论在世界观价值观上是否完全接受了产业链逻辑,但在工作谋生方式上已归化产业链的各行各业熟练技术人员。 伤害链国家则属于伤害链信徒,仍然保持牲人思维的老一代和少数新生代可以在那里继续勾心斗角,争尝“人上人”的滋味。 而民族国家将可以充分恢复自身的民族特色,重新使用自己的语言,他们既可与相邻的内陆伤害链国家交往结盟,也可以绕过近邻,与沿海产业链国家合作,总之,他们将能自主探索本民族发展之路,并因此成为其他国家争取拉拢的对象。 当政治重建以这三种方式分别在不同地区实现,经济重建方面的不同进展就会令各国在国力方面渐渐拉开距离,而文化重建会在经济重建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展开。 于是,你会看到,在三种国家分别进行的文化重建过程中出现文化竞择,有的文化会明显更具“输出”潜力。 更繁荣地区的文化,会更具输出潜力。在同样没有宣传部门介入的情况下,繁荣而富裕的地区自发涌现出的文化将对普通人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诱惑力——就象当年的邓丽君,当年的港台娱乐明星,当年的琼瑶剧、武侠剧对改开初期刚从只有八个样板戏的贫乏状态里苏醒过来的内地民众的强大感染力和诱惑力那样。 每种国家都会随着经济重建进展自然推进其文化重建,因为文化是社会的自维持机制,也是社会中的多数普通人对自己现有生活方式的辩护——在民族国家,可以想见,民族情感将迅速高涨,民族文化将强势复兴,蒙语、维语、藏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将得到恢复,汉语的地位则有可能受到贬抑,而各新兴民族国家都会致力于宏扬本民族的宗教传统、本民族的古老风俗,专家学者会重新考据、编纂曾被中共帝国涂改的民族历史,力求让族人的民族自豪感有所依托。相关文艺作品会大量涌现,且会风行一时。 而在伤害链国家,新政权必然会打造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官方叙事,这套说法虽然同样以伤害链逻辑为基,但一定会强调自身与中共的差异。“大一统”观念一定会被扬弃,因为现政权需要维护自身作为割据者的合理性,也需要说服民众忠诚于本土统治者,不要把邻国,尤其是较富庶的产业链邻国当成应前往投奔的理想国。 而在沿海新兴的产业链国家,过着安定富裕生活的国民当然也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观念,一套为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感到自豪的文化观念。 每个新兴国家都会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都会在新生活里创造出自身特色,只要生活能重新安稳下来,存在于社会中曾令一些网友颇为担忧的“中共培养的民族情感”会丝滑转换为对新祖国的热爱和对旧皇朝的口诛笔伐。 因为在历史浪潮中你若想做出靠谱的推演,你需要知道,最易变的是人心,而最坚实牢固的,是人性。 不论中共国的高层还是中层、基层、底层,他们对中共帝国的耿耿忠心,是“人心”,而好生恶死趋利避害,是人性。 人心易变,因此从高层到底层没有人会“殉国”,在这一点上中共红朝甚至不如清朝,还能养出些甘心殉死的遗老遗少。人性永恒,因此活下来的人会为自己的生活辩护,为自己“不殉国”的行为辩护,为自己对新祖国的忠诚找各种理由。 也为自己对更繁荣更富裕生活的向往,对沿海产业链国家的向往,找各种理由。 这永恒不变的人性,对更安定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成为沦陷区多数人拥抱来自沿海产业链国家的新兴文化的驱动力。 所以,在中共帝国崩解后,你会看到,在政治重建这一环节,沿海产业链国家、内陆小型伤害链国家和成功独立的民族国家三雄并峙;在经济重建这一环节,沿海产业链国家将一骑绝尘,民族国家紧随其后,伤害链国家江河日下;在文化重建这一环节,初时三种国家的官方叙事各为其主,能分庭抗礼,渐渐地,沿海产业链国家的流行文化会呈现压倒性优势。 而文化,将和谋生方式一起塑造社会的人口基础。当沿海产业链国家的文化观念在文化竞择中渐占上风,整个沦陷区的人口基础就会向着有利于产业链阵营的方向转变,促成各小型伤害链国家在民族国家和沿海产业链国家的包夹之下,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形下,踏上和平转型之路。 也促成民族国家向偏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双链争持在沦陷区的下半场,发展脉络是清晰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