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时前

中推果真各种X。盛雪单挑张淑凤、伍雷舌战众金刚、十二热狗酿惨案……一圈下来,每个人都义正严辞甚至义愤填膺,且对立双方的情绪都不像装的。对各位看官来说,我推荐你们一部电影:《罗生门》。真相的绝对与相对、主观与客观、以至真相与沟通的关系,都可在电影中触发些许思考。我也有经历过因沟通导致的关系破裂,深知沟通极易误解,误解又常被错当真相。 在《罗生门》中,一起凶杀案的目击者和相关人物——强盗、武士的妻子、武士的灵魂以及樵夫——各自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故事版本。每个人的讲述都受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和限制。 主观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自保、羞耻、荣耀或其它……而客观上,每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所处的不同位置、角度、时间线……也会影响他们看到或听到的“真相”。主客观叠加,不同的人就会选择不同的叙述方式,导致说出的真相无法一致甚至截然对立。真相究竟是什么?若没有能令公众作出一致判断的确凿证据,仅靠口头陈述,有时似乎无人能给出确凿答案。 这种现象在日常沟通中同样常见: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背景、情感和意图去解读和表达信息,结果导致同样一句话,在不同人耳中变成不同的版本。 比如你的领导或同事,对你说一句:“你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在不同人耳中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高兴觉得是鼓励,有人却愤恨认为是批评。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也受到环境乃至参与沟通者本身身份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朋友之间也是如此,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心理的雷区、戒备程度不同,沟通时的心情也不同……同样一句话,对不同的人说,在不同的时间说,可能都会触发不同的观感,甚至被认为含有恶意。 我曾在一次沟通中,因为等待时间太长,又不好直接说,便用半开玩笑的方式调侃,结果直接导致关系炸膛。事后回顾,应该是踩到了雷区,让对方觉得形象被那句话描述得很不堪。虽然我根本没那意思,但没有考虑到对方这方面的禁忌,被炸也只能认了。这种时候,即便你平常把对方看得很重,哪怕愿意为其炸了地球,也救不回来了。 无论是在线聊天时的一个标点,还是线下面谈时的一个眉头,都会被不同的交流者作出不同解读……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常见现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极易失真。 这种失真,除了上面说的,受到不同立场、动机、情绪、认知……以及不同位置、角度、时间线等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其它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比如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可能会发生无意识的篡改或错位,而这种改变并不是当事人有意为之,他/她并未意识到记忆已发生偏差,故而会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凭记忆讲述的过去才是真相。 所以,我们在追寻真相过程中,既不轻口供,也不能盲信口供,而更应以证据为准绳,当证言与证据冲突时,以证据为准。 当然,在这个立场先行撕逼满天的环境里,你就算拿出证据,很多人也会无视。比如我自己的故事,任何有正常智商和常识的人都能作出正确判断,还不是一样有人恶意诋毁,还要定期定时来辱骂🤣……我都不知该怎么劝了,只能用玄学善意提醒:算命大师说了,我是新政权缔造者之一,所以别白费心机了,还是当心你们自己吧~ 总之,《罗生门》不仅可以归纳为一种现象,也可以概括成一种效应,它揭示了真相的绝对与相对、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复杂的二元性;它提醒我们,真相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重视角交织而成,而陈述各自视角的信息,又会在传递过程中因加工与过滤而失真。有时,不沟通就没有真相,但一沟通,也可能立刻就踏入了“罗生门”的迷雾。 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我们仍要努力沟通并追寻真相。无论是对朋友还是敌人,还是对第三方,有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对方是否也理解了我的心意? 或许,这正是走出“罗生门”的第一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