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icon

新投稿

标题
关联事件(非必填)
请选择事件
正文

【评论|形似棺材的地铁口被拆除 别让设计公司当冤大头】前不久,广州花地湾地铁出入口D口,刚建好的外立面因形似棺材广受批评,被连夜拆除。广州万溪公司参与该地铁口改造,近日,媒体报道了它的处理决定,包括项目景观设计师在内的4名责任人被通报批评和降级处理,永不再与项目设计单位合作。对此,网友认为甲方的自我问责不够深入,认为设计单位成了“冤大头”。争议产生后,广州地铁集团工作人员曾给出解释,这个外表鲜红色

【评论|形似棺材的地铁口被拆除 别让设计公司当冤大头】前不久,广州花地湾地铁出入口D口,刚建好的外立面因形似棺材广受批评,被连夜拆除。广州万溪公司参与该地铁口改造,近日,媒体报道了它的处理决定,包括项目景观设计师在内的4名责任人被通报批评和降级处理,永不再与项目设计单位合作。对此,网友认为甲方的自我问责不够深入,认为设计单位成了“冤大头”。争议产生后,广州地铁集团工作人员曾给出解释,这个外表鲜红色、带有大幅弧度檐状结构的设计思路,是对木棉花的抽象呈现,而不是公众以为的“棺材”。设计单位作为最基层的乙方,从提出创意到拟定草图,再到定案,都是跟着甲方意志做事。况且,设计单位无法决定施工环节,出现这个结果,很多时候非设计单位所能左右。问题在于,如果这个设计风波源自公共建筑的决策问题,那最后拍板的甲方,确有必要检讨这个关门决策的程序,让公众参与到方案的评议中,或许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重蹈覆辙。多年前,广州在提高地铁事务的公众参与上是很有诚意、也是很有办法的。2011年地铁一号线车站翻新设计瓷砖与吊顶更换,地铁公司专门约见了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的高一学生,解释了翻新的原因,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专家的意见。过往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会选出几个设计方案摆在展览馆或公布在媒体上,搜集市民看法。这些年来,类似做法是很少看见的。如果再以出入口体量小为理由不予公开,市民想要事前参与就更难了。现在参与改造的万溪公司又是处理员工,又是宣布与设计单位断绝业务关系,看似雷厉风行,可只是触及到“设计暴雷”的浅表问题,是顾头不顾尾的公关应急做法。甲方当然怕设计师无意中“埋雷”,可只要不用程序引进公众意见,类似的“雷”还会换个时间地点上演。公众无权置喙公共建筑的设计,那就只能是决策者继续心惊肉跳地担着压力。当然,只有问责到位了,这种压力才能集中显现。建造一个普通的地铁出入口,花费不低,如果要设计独特的造型,成本只会更高。棺材外形这一建一拆,造成了巨大浪费,谁是最后拍板的人,谁就是最该担责的人。问责不能问到最关键的人身上,就很难期待决策过程能体现公众意志。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54277154?serialId=966c7785d2c2e59011780b1f50954bc1&showType=news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94Hh8COc#搜狐新闻

0/200

评论 0

暂无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