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20:46:08
1959年信阳大旱,春播时滴雨未下,地委却提出“大旱大丰收”的口号。在向中央预报粮食产量时预估了64.27亿斤,省里根据这个数字将征购任务定为16亿斤,比丰收的去年多出近7亿斤,最后确定数额时,地委又向各县追加了5%——总征购近17亿斤。而当年全信阳地区的实际毛粮食产量只有28.3亿斤,征购比例高达 60%(赵定远(原信阳地委第一书记)、纪涵星、丁石《关于“信阳事件”的回顾》)。 如此酷吏苛政,也就是说官僚们在做计划时就准备连农民的口粮、种子都搜刮一空。 还有个更要命的“大兴水利”。 1958-1960年,信阳地区共修建中型水库68座,其中商城投资18万元兴建了包括铁佛寺水库在内的5座(《河南日报》1958年4月14日报道)。商城县还另外建小型水库969座。这些水库大部分都被冲毁了,一是商城本来就是个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中共建政的头36年,15年都是涝年,1960年的洪涝并不是最严重的;二是这些水库大部分是大跃进的产物,豆腐渣工程。 商城原来在信阳、在河南也算得上是个富裕县。1958年夏铁佛寺水库开始兴建,信阳地区各水利工地上的200万劳力曾一度“放开肚皮吃饭,甩开膀子干活”。但是到了1959年夏,农民嗅到了危险的味道——饥饿——大饥荒——大恐怖近在眼前。去年的“青壮炼铁去”尚还有“收禾童与姑”,今年则连“谷撒地,薯叶枯”的景象也没有了,却还在强征“青壮”修水库,分文不给,还要求自带干粮。一年前许诺下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无望了,“水利带来大丰收”是无望了,“全国都来支援”是无望了,“万不得已政府也会补助”是无望了……一切都是瞎话。 一切“无望”都不打紧,最令他们颤栗的并非春旱(那是比较常态的事情),而是因为压根就没有正经的“春种”哪里来的“秋收”?轻信而迟钝的农民开始恐慌。他们竭力藏匿起一点口粮,希望能熬到第二年春末,至少能收获些瓜果果腹以求不死,却遭到“反瞒产私分”的血腥镇压。仅仅商城县,因被搜出私藏口粮而遭斗争的1125人,捆绑吊打的663人,酷刑致死的76人,残废41人(中共商城县委1960年8月26日《关于对去冬今春在粮食工作上所犯严重错误的检查》),这个数据还是当时尚在台上的县委公布的官方数据。 ---顾准《商城日记》的背后 作者: 李素立 王晓林
2025-05-15 20:46:08
2025-05-15 18:26:15
2025-05-12 14:04:00
2025-05-12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