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05:26:59

朱韵和
429对话的背景 ◇学生方面 427大游行之后,北京各个高校新增的大字报,有很多是要求政府与学生展开对话。 清华大学贴出署名“清华人”的题为《对话11条》的大字报,提醒学生把重点转向研究对话的先决条件,并提出了对话内容的建议,主要是: 1. 关于贪官污吏和官倒问题 2. 教育经费,教师待遇问题 3. 新闻自由、新闻立法问题 4. 学生运动性质问题 5. 公正评价胡耀邦问题 ...... 北京大学贴出无署名的《对话基础的七条建议》的大字报: 1. 必须公开承认学生自治会为合法学生组织 2. 必须澄清「4.20」新华门事实真相 3. 必须公开全面报导「4.22」天安门广场请愿活动 4. 必须彻底否定「4.26」《人民日报》社论 5. 必须公开全面地报导「4.27」学生游行示威活动的全过程以及目的 6. 对话必须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对话的时间、地点和双方代表以及人数由双方共同协商决定 7. 对话必须公开进行,允许中外记者采访报导 (以上摘自官方出版的《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53页和56页) ◇朝廷方面 在427大游行之前,学生们已经进行过多次请愿并希望跟朝廷高层展开直接对话,但是朝廷高层一直不予理睬。之后,更是在《四二六社论》中,污蔑学运为动乱。 为啥到了4月29日,朝廷的态度突然转变,主动邀请学生进行公开对话? 这其中的奥妙在于: 426社论非常不得人心,因此激发出声势浩大的427大游行。俺在前一篇帖子介绍过,“427大游行”不光人数众多、规模空前,而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连朝廷喉舌《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也参与游行)。面对这种局面,朝廷高层的某些改革派也指责426社论是激化矛盾,不合时宜。 凡此种种,都给临时监国的李鹏造成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李鹏才授意他的亲信袁木、何东昌去跟学生对话。 另外,在《改革历程——赵紫阳回忆录》一书中也提到: 4·26 社论的发表,造成了学生大游行,机关、团体、学校、民主党派对李鹏及北京市的领导人一片埋怨和责怪之声。而李鹏决定4月25和26日在北京及各地大范围地传达邓4月25日讲话,也引起了对邓的不少议论和批评。邓和他的家人对这件事很有意见。邓的家人说,李鹏等人一下子把邓抛到了第一线,自己去做好人。前面我也说过,一直到5月17日政治局常委会上讨论对学潮处理、最后决定实行戒严的那次会议,邓还当面就这件事批评了李鹏。 在这种情况下,因“4·26社论”造成了“4·27大游行”,造成了整个社会上各方面对“4·26社论”的不满意。李鹏不得不让鲍彤又写了“4·29社论”,并要袁木、何东昌与学生对话。 ★官方的准备工作 既然是朝廷高层主动提出对话,官方自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下面俺介绍一下官方为这次对话所做的种种准备。聪明的读者应该能看出某些企图。 ◇对话的官方代表 在朝廷的安排下,如下几人粉墨登场: 袁木(国务院发言人) 何东昌(国家教委副主任) 袁立本(北京市政府秘书长) 陆宇澄(北京副市长) ◇对话的学生代表 这次对话,由官方的“全国学联”出面,共邀请了45名学生代表,分别来自北京的16所高校。这45人中,除了吾尔开希、周勇军、项小吉、郭海峰4人,其它学生代表都来自于官方学生会的学生干部。据说某些学校的对话代表还是由校领导亲自挑选的“可靠”人选。 这样一个学生代表的名单,显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是此次对话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 ◇对话的时间 对话的时间确定为4月29日下午2点30分。 但是朝廷很狡猾,一直到4月29日中午才通知相关的学生代表。这就使得吾尔开希、周勇军、项小吉、郭海峰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 对话的时间安排是又一个受争议的因素。 ◇对话的地点 对话的地点也很有讲究。官方挑选的地点是“全国学联的会议室”。为啥要选在朝廷的办公地点捏?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阻扰非官方的媒体入内。 据香港记者蔡淑芳在《广场活碑——一个香港女记者眼中的六四血光》一书中提到: 在召開會議之前,香港記者繼續向學聯爭取進入會場,到正式開會時,國內的新聞媒介,包括《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等記者,均獲准進場採訪,香港及台灣的記者則被拒諸門外,香港兩份親中報紙的記者亦不例外。 記者在學聯大樓門前進行交涉,負責人只解釋因為事前沒有報名的不能進內,而且會場內已擠滿人,不能安排港、台記者進去,於是記者抗議不公平對待時,該負責人承認,但始終沒給予機會進入採訪。事實上,部份香港記者曾聯絡中共全國記協,但獲得答覆是需要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介紹信」才可採訪。 ◇对话的形式 通常的对话,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双方都可以畅谈。但是朝廷组织的这次“429对话”,却很另类—— 首先,每个学生代表只有一次发言的机会,而且只能以“提问的形式”发言。 其次,很多代表来自官方的学生会,其中一些人只是提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 正因为这样的一种对话形式,被很多人讥讽为:“唱双簧的对话”、“变相的新闻发布会”。 ---编程随想:“袁木求愚”的四·二九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