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高伯龙
关注
Modraaaaa
2天前
1971年,钱学森几经周折从美国带回关于激光陀螺的两页资料。彼时冷战正酣,美国早已掌握二频差动激光陀螺技术并严密封锁,而国内连基本的光学镀膜工艺都尚未突破,精度相差十倍之多。这份珍贵资料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后,在多个单位传阅,却无人敢接——不是不愿,而是这项技术理论深奥、工艺复杂,令人望而生畏。 转机出现在1975年。钱学森亲自找到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的高伯龙。这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教师本可安稳度日,却在沉默片刻后说出四个字:“我来试试。”没有实验室,他们就把废弃食堂改造使用,窗户漏风就用纸糊;没有设备,他们就自己焊接组装;甚至为搭建光学平台,高伯龙带着年轻人去长沙火车站工地捡回废弃大理石。白天实验,晚上整理资料,一碗清汤挂面就是宵夜,日子过得如同野战部队。 高伯龙对那两页资料反复钻研整年,于1976年写出被后人称为中国激光陀螺“圣经”的《环形激光讲义》。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众人准备照搬美国的二频差动方案时,高伯龙敏锐指出国内工艺达不到要求,毅然选择四频差动这条无人走过的路。此后十余年,团队在工艺上死磕:镀膜精度要从千分之一提升到万分之一,他们就自造测试仪;光学镜面平整度不够,研究人员就手持工具手工打磨上千个日夜。1978年,第一台实验样机在这个漏风的食堂实验室里诞生。 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通过国家鉴定。当王大珩主持鉴定会时,会场一片寂静——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项成果后来应用于导弹、舰船、无人机和航母,成本仅为美国产品的十分之一,且全链条自主。 成就背后,是高伯龙数十年的默默坚守。他常年穿着五块钱的背心被学生笑称“背心院士”,身患哮喘、糖尿病仍穿着军大衣在实验室奔波。2017年病逝前,他还在用老人机一字字指导学生论文。当被学生问及这么累是否值得,他说:“能让你们走得比我更远,就值。” 如今,中国的激光陀螺已大范围普及,自主导航系统守护着国家安全。这一切,始于那个无人敢接的冬天,和一个说“我来试试”的人。
#钱学森
#高伯龙
#激光陀螺
#自主研发
#爱国奉献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