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博主

【独家|男子卖掉上海房产回村 靠观察人情世故赚钱】当都市青年在电梯间为是否该打招呼而陷入内心挣扎时,在上海打拼过的70后博主孟凡开,正在苏北农村传授“农民入门指南”,其中包含中国社会最硬核的社交算法——如何算好人情账。在短视频中,他拆解串门蹭饭的最佳时机,量化人情往来的隐形积分,把千百年来潜藏于乡野炊烟间的生存智慧拿到明面上来讲。那些原始、赤裸的规则,反而成了年轻人了解、融入社会的一本“说明书”。以下是他的讲述。在我老家苏北农村,打招呼就有讲究。我也做了蹭饭教程:二叔看见隔壁家媳妇在洗小龙虾,伙食不错。中午烟囱冒烟,烟停了,饭就烧好了,这是出门的时间点。假装去串门,表情要轻松,脚步要悠闲。主人家常规地打个招呼:二叔吃中饭!二叔就回:你家中饭这么早。意思是:不是我要在饭点串门,是你家开饭太早。通常得邀请他一下:没吃就在我家吃。二叔婉拒:不了,老伴没回来呢。翻译过来就是:不仅没吃饭,而且也没饭吃。主人家搬来个板凳,这顿饭就蹭上了,半推半就,有酒有肉。这都是我观察到的事情,改编成了视频。很多人看完说,这是“在流水线社会,学习融入人类”。看似简单,其实打招呼时的情绪、状态,都不是轻易表现出来的,得匹配环境和利害关系。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所行所言都综合考虑了方方面面,这种表演的技能,已经写进骨子里去了。一条重要的潜规则是,找人办事,替人办事,都要折算成一个分数,每个人在心里盘算。举个例子,你骑摩托过路口,没戴头盔,求人打个电话跟罚款的说一声,这事儿摆平了。一个电话,看似谁也没有失去什么,但这件事情里,帮忙的欠了人情,动用了自己的积分。事后一定能知道,对方在这件事上付出了什么,不仅你会知道,全村可能都知道。人情账积分的变动因你而起,得自己替帮忙者想到,他为你花了多少分,自己又欠他多少分。所以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钱能解决的,反而是最简单的。朋友之间会互相比较,谁挣钱多,在哪里买了房,娶没娶媳妇。打光棍,或者生了闺女没有孙子的,是两件抬不起头来的事——用“绝后”骂人,对方立马回家哭,没法反击。拿有儿没孙、断了香火嘲讽,是极大的伤害。只能在私下说,普通的矛盾,明面上说这话,会被大家认为太狠。情绪也是要藏起来的,别人不会承担你的情绪。村里的狗养一年,大概一半都会被偷走。但大家只会描述狗被偷了,不会说伤心难过,几天吃不下饭,想它。这是私生活的部分,不能带着失去狗的情绪跟人打交道。哪怕是亲人丧事,第一天死人,二三天埋了,到了第四天,也要表现得像“正常人”。这些是农村世界的基础人性底色,但平时大家很少讲这些,讲的是修饰过的。我是70后,从小在村里长大,1997年大专毕业,学广告设计,在上海工作,是我们村第一个走出去的人。但我完全没有“成为城市人光荣”的感觉,反而工作6年后,提前感受到了“35岁危机”。城里的房子一度给过我安全感,满足了社会需要我成为的样子。白天上班做事,晚上买菜做饭,周末就在家附近活动。跟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大家过着差不多的生活,有差不多的想法。我感觉自己受不了,像羊圈里的羊一样,幸福的小窝也成了“牢笼”。农村世界就像住大通铺,所有人都在一个炕上滚。只有睡觉时才躲进房子,平时大家都在外面晃来晃去,每家每户的事都自己往外说,到最后,所有人家的所有事,所有人都知道。在城市里,世界是被包裹起来的,我们看不到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不了解邻居。在农村,活动范围内多少,村子、乡镇,乡政府在哪儿,村干部是谁,谁最管事,每个人都清楚。同样是打12345,在城市打起来没有顾忌,但在农村就要掂量,社会没那么简单,打电话是能解决问题,但也会带来其他困扰,不讲情面,会被人贴上“刺儿头”标签。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所有人都被放到秤上称。村里有一个“凶女人”,这里的凶是指厉害。她老公早年得了精神病,成了“痴子”。这个凶女人撑起了家,拉扯两个儿子长大,娶了儿媳妇。如果有人想欺负这个女人,就会有人站出来说话。但一些恃强凌弱的事情也不掩藏。善良的人家,只能努力变强大,才能不被欺负。这么多年,我不想融入任何一个群体。回来做自媒体,我跟村里人打交道,会很小心、很认真,努力维系好跟他们的关系。周围都是抬头就见的人,打个招呼,聊两句不咸不淡的话,也是一种证明,证明活在他人中间。一和别人打交道,立马就会有人或事情来教训你,必须遵守这一套规则。我知道城里人是怎么活的,也知道农村人是怎么活的,但哪样都不是我的生活。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33937022_120146415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4dsx0uHb#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