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产品

a16z对AI视频生成模型发展趋势的观点,非常认同。 1. 审美更重要 回望绘画史,17—18世纪静物与肖像画,“逼真度”上登峰造极,评判指标从“像不像”转为“好不好看”。 当写实达到极致,人类开始争论的是审美与风格。 2. 没有任何一个视频AI模型能在全维度做到SOTA。 Veo 3强在物理一致性、复杂运动与音画同步 Sora 2强在“自动导演”,从短提示词生出脚本、多镜头、甚至“可社交传播的梗”。 阿里的Wan,开源视频模型, LoRA 风格与运动生态强,生成特定审美或特效。 Grok,偏动漫与动画的便宜快速生成。 字节的Seedance Pro,擅长单次生成多镜头场景。 Hedra,角色长段落对话生成很稳定。 3. 端到端产品才是是真正杠杆,非模型能力 现在AI视频创作,要在多个模型与编辑器中切换。 比如一次家具布景,需要在 Ideogram(文生图与字体/视觉设计)、nano-banana(风格与局部编辑)、Veo 3(视频生成)之间转换. 为一个现有视频添加产品周边。 又要在 nano-banana、Hedra 与 Krea、Kapwing(编辑套件)中切换。 拼端到端体验的时代 Fal 与 Replicate 提供视频AI云托管,Krea 以编辑形态把不同模型纳入同一工作流。 Runway 推出可编辑机位、续帧生成、跨段风格迁移、天气与物体的增删。 Sora Storyboard让人用分镜式的方式精确指定动作序列。 Veo 3.1的更新几乎全部围绕音视频的可控性,而非底层模型性能的提升。 4. 垂直市场深挖 通用模型能力进步慢时,垂直场景机会大幅上升。 比如,谁能成为“家居布景的首选引擎”? 谁能在“营销短片的角色一致性”与“镜头衔接”上做出稳定工业流程? 谁又能把“便宜快速生成动漫风格”变成设计团队的日常生产力? 做到从提示工程、角色持续性、镜头管理、音画控制。 实现跨模型编排与一次性交付。 那才是真正的产品护城河。 成为“编排优势模型” 在视频AI中,性能只是底座,编排才是引擎。 5. 编排优势模型的三层结构 第一层是“能力供给”:不同模型在不同维度具有最优子解(物理、运动、角色、长段落、动漫、速度/成本)。 第二层是“流程复用”:为具体任务建立稳定的链路,把能力从“可用”变为“可复用”,再到“可规模化复用” 例如以分镜为骨架,以角色嵌入为约束,以镜头衔接为节拍,以音画控制为边界。 第三层是“产品封装”:把复杂的编排隐藏在一体化的产品体验之下, 让用户轻松实现一个场景、一段剧情、一种风格。 而不是让用户折腾一个模型、一段提示、一次风格迁移。 竞争力的真正来源不再是“谁的模型更强一点”。 而是“谁的系统更合用、谁的交付更确定”。 不在于证明自己“更强”,而在于让他人“更容易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