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硬科技投资
关注
Y11
4天前
最近和一些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变化:大家对“教授创始人”的热情,似乎不像几年前那么高了。 前阵子,华东一家人民币基金的王渊(化名)跟我吐槽,他们四年前投了个高校教授的新材料项目,当时对方描绘的“两年商业化”蓝图很吸引人。 可现在,项目迟迟没能量产,后续融资也困难重重,基金老大只能天天催着他赶紧找接盘侠。 这种夹在中间的压力,他说最近挺常见。 梅花创投的吴世春也公开说过:“我发誓,再也不投那些带着光环的教授。”他讲了个真事:之前投过一个大厂首席科学家的项目,账上还有几百万美金,创始人却说“我不适合创业,要回美国当教授了”。 吴世春很不解:“你如果不适合,当初为什么出来?为什么要融我们的钱?” 这确实不是个例。 有投资人沈海(化名)也栽过跟头。他们机构早年投了个高校教授的AI项目种子轮,教授是“创业+终身教职”两头抓,每周花在项目上的时间有限。 一开始还行,可随着公司扩张和行业竞争,问题就来了,量产更是一拖再拖。 最要命的是,教授因为高校工作,错过了关键融资节点,资金链一断,项目就倒了,前后投入的钱都打了水漂。 现在,他筛选项目的第一条就是:不投没脱离高校职位的教授。 为啥会这样?我观察下来,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心态问题。 有些教授把创业当“副业”,一旦和学校主业冲突或者不顺心,就立马“回归本位”。还有些教授,看不懂融资条款,却特别在意估值,觉得“不能比师兄师姐低”,好像创业是为了“面子”。 二是管理和团队问题。 有些项目是“教授+学生”模式,团队全是教授的学生,不愿意引入懂市场的合伙人,决策全看教授脸色,像个“学术界家族企业”,最后往往一地鸡毛。 三是商业化思维的缺失。 很多科学家创始人痴迷技术突破,把公司当“实验室”,忽视市场真实需求,缺乏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穿越能力”。 就像元生创投的李克纯说的,有个清华老教授的超声手术刀项目,技术能力顶尖,拿证也早,可教授排斥销售团队的“吃饭送礼”,认为“有违学术原则”,结果核心团队跑了,项目停滞。 当然,也不是所有教授创业都不行。像陈天石(寒武纪)、汤晓鸥(商汤)这些成功案例,也证明了科学家创业的潜力。问题在于,资本需要更理性地看待“教授光环”,不能盲目迷信。 现在大家更看重的是:教授是否真正脱离了高校职位,全身心投入? 团队是否有懂市场、会管理的“非学术背景”合伙人? 项目是否解决了真实的市场痛点,而不是单纯追逐技术热点? 就像施一公院士说的:“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需要背水一战的决心。如果教授们能放下“光环”,踏踏实实地从市场需求出发,组建互补的团队,或许还是能闯出一片天的。但前提是,他们得明白:创业不是“学术研究”,更不是“面子工程”,需要的是“满脚带泥、双手沾灰”的实干精神。
#教授创业
#硬科技投资
#商业化难题
#学术光环
#投资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