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AI大转弯

硅谷AI大转弯!从“比智商”到“比应用”,Token消耗暴增20%的背后 42章经播客总结:硅谷 AI大转弯与二级市场的牛市|对谈莫傑麟 今年硅谷AI最显著的变化: 行业从"比谁的模型更聪明"转向"比谁能把智能用得更好"。 过去盯Scaling Law(模型规模增长规律),现在所有人都在看Token消耗量这个新指标。 它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成为衡量AI发展的核心标准。 最让人惊讶的是Token消耗的增速: 2025年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长超过20%,这个数字让人想起移动互联网爆发期的增长。 GPT-5发布后,整个Token消耗曲线更是陡峭上扬,OpenAI、Anthropic这些头部的消耗量增长最快。 ① 行业认知转变 1)从AGI幻想到实用主义 过去总问"模型什么时候能达到人类水平"。 现在终于清醒,就算模型能力不再提升,现有智能的应用场景已经足够释放巨大价值。 企业端:解放生产力、替代人力、提高稳定性。 消费者:替代搜索、提升工作效率。 2)从技术比拼到整合能力 GPT-5是个典型例子,不再证明自己比别人"智商高"。 而是把推理优化、前端界面、开发者生态这些Infra能力整合进来。 用莫傑麟的话说:"GPT-5标志着AI竞争进入了国内创业者的舒适区" 拼工程落地、拼系统整合、拼效率优化,这些正是国内团队强项! 3)从单一环节到产业协同 AI产业已形成清晰分工: 1. 底层模型:OpenAI等 2. 基础设施infra:推理加速、工具链 3. 应用层:垂直场景落地 边界正在模糊 模型公司开始做产品,比如OpenAI的GPT-5集成多种功能 应用公司也在做技术,Manus自建Sandbox等。 ② Infra成了新战场 1)芯片与硬件层 英伟达依然强势,但AMD、AWS Trainium等替代方案正在崛起。 国内的寒武纪等今年股价表现甚至超过英伟达,说明市场看好多元化的硬件选择。 2)推理优化层 硅谷最火的两家公司:Together AI和Fireworks AI。 帮应用公司做推理加速和模型切换。 特别是Anthropic停止给Windsurf开放Claude API后。 这两家成了应用公司的"救命稻草"(备份),帮它们实现模型备份和成本优化。 3)Agent基础设施层 代表公司是Browserbase,解决Agent执行中的环境一致性问题。 核心是让AI能可靠地完成实际任务,比如自动订机票、处理文档。 4)Context层 应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法律AI公司Harvey积累的法律知识库,医疗AI公司的临床数据处理经验。 这层最考验行业理解,短期内很难被第三方替代。 ③ 二级市场:英伟达还能涨多久? 英伟达股价持续走高的核心逻辑已经变了。 从"训练需求驱动"转向"推理需求驱动"。 虽然训练需求有周期性,但推理需求随着Token消耗增长一直在攀升。 不过要警惕两个风险: 替代方案崛起:AMD、AWS、自研ASIC正在侵蚀英伟达的市场份额 成本优化压力:所有公司都在想办法降低Token成本,长期会影响芯片需求。 除了英伟达,AMD、C3. ai、Palantir今年表现都很亮眼。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ServiceNow。 这家做企业Workflow的公司通过AI转型,从咨询服务商变成了AI解决方案提供商,股价飙升。 ④ 一级市场:疯狂抢人,估值上天 硅谷一级市场现在是"全明星团队溢价":Thinking Machine,上来就估值上百亿。(前OpenAI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创办) 因为投资人看到Anthropic、OpenAI早期投资者都赚翻了。 Meta掀起抢人大战,据传给顶级AI专家开出一亿美金的天价薪酬包(虽然实际结构很复杂)。 泡沫也很明显: 模型公司估值越来越夸张,应用层同质化严重。 美国AI coding领域已经卷成"国内早年千团大战"的架势,大厂小厂挤在一起,并购频发。 ⑤ 中美市场的鲜明对比 美国市场 To B应用爆发,垂直场景落地快。 法律AI公司Harvey、医疗AI公司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增速惊人,企业客户付费意愿强,AI提效5%就能带来50亿美金的市场价值。 中国市场 To C创新活跃,DeepSeek、Manus、Genspark这些产品增速迅猛,但To B市场仍在培育中。 国内创业者更擅长做"套壳创新",基于GPT-4、Claude做垂直场景应用,但缺乏美国那种行业深耕的耐心。 ⑥ 最值得思考的五个问题 GPT-5的真正价值在哪? 可能不是技术突破,而是把AI工业化的基础设施搭好了。 就像iPhone不只是更好的手机,而是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生态。 散户正在改变市场规则? 美股这轮反弹中,散户表现出惊人的凝聚力。 他们通过Reddit等社区形成共识,长期持有AI核心资产(如英伟达、Palantir),反而比机构更坚定。 多模态会是下一个爆点吗? 视频Token消耗增速已经超过文字! 当Veo3这样的视频模型成本降低后。 可能会出现"多模态版Manus",彻底改变内容创作方式。 中国AI的机会在哪里? 短期看海外市场(付费能力强),长期看国内Token成本下降后的大规模应用。 假如当Token成本接近零时,抖音、微信这些超级App会如何重构? AI泡沫会破吗? 现在的泡沫是"建设性泡沫"。 不是骗局,而是给了创业者和投资人足够的资源去探索。 只要Token消耗持续增长,这个泡沫就会慢慢转化为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