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注意力掠夺
关注
orange.ai
2天前
Claude Sonnet 4.5 的写作能力都说很强,我让它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我的上一篇文章,看看哪个阅读量高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在科技圈广为流传,作者兴奋地分享自己连续使用某款AI新产品24小时的体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产品设计的赞美和对技术进步的惊叹。 不要打开!这个新产品会毁掉你的国庆假期 但读完之后,我却感到深深的不安。这篇文章代表了当下科技圈一种颇为危险的倾向:把成瘾性当作产品成功的标志,把技术创新等同于社会进步,把资本狂欢误认为用户需求。我觉得有必要泼点冷水,让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 人类真的需要一个AI版抖音吗? 还是说,这只是产品经理、投资人和科技博主们的自嗨狂欢? 一、伪需求的本质:我们真的需要AI抖音吗? 让我们先谈谈成瘾性这件事。把"比抖音还上瘾"当作产品优势来宣传,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价值观错位。成瘾性从来不是衡量产品价值的正向指标。香烟、酒精、赌博都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但我们会因此赞美它们吗?一个让人连续使用24小时、累到需要睡一整天的产品,不是创新的胜利,而是对人类注意力的又一次掠夺。 我们已经有了抖音、快手、小红书,现在还需要一个AI版本来进一步蚕食我们仅剩的专注力吗?答案显而易见。 有人赞美Remix功能降低了创作门槛,但创作门槛的降低必然导致内容质量的稀释。当每个人都可以零成本、零技能地生成短视频时,内容市场将面临恶性通货膨胀,真正有价值的创作将被淹没在AI生成的海洋中,用户将陷入更严重的信息过载。这不是创作民主化,而是内容垃圾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少但更好的内容,而不是AI帮我们生产更多的信息噪音。 再看看被称为最佳产品设计的Cameo功能,它的本质是什么?让AI生成的虚假内容具备社交传播性。这意味着真实性进一步让位于娱乐性,深度社交被浅层互动取代,人与人的连接变成人与AI幻象的互动。我们已经在抖音时代见证了社交的浅薄化,现在AI要把这个过程推向极致。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二、产品蝗虫的狂欢:谁在为这场泡沫鼓掌?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为这场泡沫鼓掌?答案大概率是产品经理、投资人和科技博主。产品经理的职业本能让他们对新产品功能兴奋,投资人需要新故事来支撑估值泡沫,科技博主需要流量和谈资。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回声室,他们的兴奋不代表普通用户的真实需求。 还记得Clubhouse吗?还记得元宇宙吗?还记得Web3吗?每一次,科技圈都是这样集体高潮,然后集体失忆。 有人设想这个产品日活过亿,但让我们面对现实:绝大多数产品永远达不到日活过亿。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成就,需要真实的刚需、持续的用户留存和跨越圈层的大众吸引力。目前的热度更可能是科技圈的尝鲜效应、媒体报道的推波助澜和免费额度带来的短期流量。三个月后再看,还有多少人在用?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有人惊叹可以免费用上最先进的全模态模型,但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不是技术的慷慨,而是商业的算计。OpenAI之所以免费开放,是因为需要大量真实用户数据来训练模型,需要培养用户习惯建立依赖,需要用C端热度来支撑B端估值。等用户上钩后,付费墙、广告、数据出售都会接踵而至。免费是最昂贵的,这是互联网的铁律。 三、被忽视的代价:AI抖音的社会成本 我们必须正视AI抖音带来的社会成本。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而且正在枯竭。研究表明,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从12秒降到8秒,深度阅读能力普遍下降,焦虑和抑郁率与短视频使用时长正相关。现在AI要让这个过程更高效,这是在优化我们的自我毁灭。 当AI可以零成本生成内容时,人类还会费力去创作吗?便利性的提升往往伴随着能力的退化。计算器让我们的心算能力下降,GPS让我们的方向感退化,AI创作会让我们的想象力萎缩。我们正在用短期的娱乐快感,交换长期的创造能力。这笔交易真的划算吗?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模型过拟合抖音数据,甚至出现即梦水印,这暴露了AI内容的本质。它是对现有内容的重组和模仿,不创造真实性,只复制和放大既有模式。当AI生成的内容占据主流时,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自我指涉的虚假世界,真实的人类经验将被边缘化,文化将陷入自我复制的死循环。 四、商业逻辑的虚妄:可持续性在哪里? 让我们谈谈商业逻辑。如果真的日活过亿,每人每天100次调用,那就是每天100亿次推理请求,需要数十万张GPU,电力成本、散热成本、维护成本都是天文数字。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是用VC的钱补贴用户,等钱烧完了呢?要么大幅涨价,要么服务降级,要么直接关停。 有人认为广告植入是成熟的变现模式,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广告市场的总盘子是有限的。现在已经有抖音、快手瓜分短视频广告,小红书、B站争夺垂直领域,微信、微博占据社交广告。AI抖音要从哪里抢广告主?还是说,要进一步压榨用户体验,塞入更多广告? Cameo的IP化设想听起来美好,但现实是99.99%的AI生成角色不会成为IP。真正的IP需要独特的人格魅力、持续的内容输出和粉丝的情感连接。AI生成的虚拟角色,缺乏真实性和连续性,很难建立深度的粉丝关系。这更像是一次性消费的娱乐内容,而非可持续的IP资产。 五、估值泡沫:OpenAI超越字节说明了什么? 有人把OpenAI估值超过字节当作AI胜利的证据,但这恰恰暴露了资本市场的非理性。字节跳动是一家盈利的公司,OpenAI还在巨额亏损。这种估值倒挂说明的不是AI的优越性,而是一级市场的FOMO情绪、对AI叙事的过度追捧和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估值泡沫。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这样开始的。 奥特曼说AGI需要的钱太多,顺便做点大众的才好融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C端产品是为了融资讲故事,而非真正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产品服务于融资而非用户,估值建立在预期之上而非实际收入,整个商业逻辑是庞氏结构:用新钱补旧洞。 字节跳动用了8年时间建立全球化的用户基础,打造成熟的广告系统,实现持续的规模盈利。OpenAI用了什么?一个刚上线的产品,尚未验证的商业模式,持续烧钱的运营状态。这种比较本身就是荒谬的。
#AI成瘾性
#科技圈泡沫
#注意力掠夺
#AI内容垃圾化
#OpenAI估值泡沫
分享
评论 0
0
orange.ai
2天前
Sora 2:AI抖音的虚假繁荣与产品蝗虫的狂欢 最近看到科技圈疯狂追捧某AI新产品,把"比抖音还上瘾"当优势宣传。但成瘾性从来不是产品价值的正向指标——香烟、赌博都很上瘾,我们会因此赞美它们吗? 让我们冷静思考:人类真的需要一个AI版抖音吗? 我们已经有了抖音、快手蚕食注意力,现在还需要AI来加速这个过程?所谓"降低创作门槛"的本质是内容垃圾化,真正有价值的创作将被AI生成的海洋淹没。Remix让抄袭更容易,Cameo让虚假内容更具传播性——这不是创新,是对人类注意力的又一次掠夺。 谁在为这场泡沫鼓掌?产品经理需要谈资,投资人需要新故事支撑估值,科技博主需要流量。这是一个封闭的回声室。还记得Clubhouse吗?元宇宙?Web3?每次都是集体高潮,然后集体失忆。 OpenAI估值超过字节不是AI的胜利,而是资本市场的非理性。字节盈利,OpenAI巨亏,这种估值倒挂恰恰暴露了泡沫本质。日活过亿的设想背后是每天100亿次推理请求、数十万张GPU的天文成本——这种商业模式就是用VC的钱补贴用户,钱烧完了呢?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帮助我们更好工作学习的AI工具,而不是让我们更沉迷更肤浅的AI玩具。判断标准很简单:用完后你感到充实还是空虚?长期使用你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原文说"不要打开会毁掉假期",但态度是鼓励。让我说真话:真的不要打开。不是因为会毁掉假期,而是人类不需要更多成瘾产品。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注意力黑洞。 我们已经有了抖音,真的不需要AI抖音。我们需要的是更好的工具,而不是更强的毒品。 三个月后,让我们再来验证谁是对的。 --- Claude Sonnet 4.5 的写作水平真不错啊
#AI抖音
#成瘾性
#注意力掠夺
#资本泡沫
#批判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