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防骗

Y11
1天前
宝妈重返职场时,面对的不仅是角色转换,还有求职市场上的重重考验。 以下这些常见陷阱值得警惕,掌握防范要点能帮你更从容地迈出第一步。 一、兼职岗位的"甜蜜陷阱" 有些兼职机会会用"每天几小时,月薪过万"的话术吸引宝妈,实际工作内容可能是简单重复的录入、转发等基础任务,甚至要求支付"入职押金""设备费"。 这类岗位往往没有正规合同,权益毫无保障。建议应聘前先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公司资质,明确问清工作内容、结算方式和合同条款,凡是要求先交钱的兼职,一定要果断拒绝。 二、招聘信息里的"烟雾弹"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宝妈时间紧张的特点,在非正规平台发布"高薪诚聘""无需经验"的虚假信息,面试时却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甚至诱导下载不明APP。 正规招聘渠道通常会标注公司地址、法人信息,面试地点多为公司办公区而非陌生场所。遇到"天上掉馅饼"的机会,不妨多问一句:"如果我通过了面试,能看到贵公司的营业执照吗?" 三、收费入职的"隐形枷锁" "快速入职""包分配工作"的承诺背后,可能藏着"培训费""服装费"等名目。 有些宝妈急于找到工作,在对方催促下缴纳费用,结果入职后发现岗位与承诺不符,甚至无法退还费用。 记住:正规企业不会以任何理由向求职者收取费用,这是职场的基本准则。 四、个人信息的"安全漏洞" 在填写求职登记表时,若对方要求提供详细家庭住址、配偶信息、孩子学校等隐私内容,要多留个心眼。 可以礼貌地说明:"我只需要提供与工作相关的必要信息,其他内容暂时不方便透露。"同时,避免将身份证、学历证书等重要证件随意交给对方留存,如需抵押,务必在合同中明确归还时间。 五、薪资协商的"数字游戏" 有些岗位会用"综合薪资面议"掩盖真实待遇,实际月薪可能远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将薪资拆分为"基本工资+绩效+提成",却不说明绩效标准。建议提前通过招聘平台、行业协会了解同类岗位的平均薪资,面试时直接问清:"这个岗位的固定薪资是多少?绩效和提成的计算方式是怎样的?" 宝妈们重返职场,既要展现专业能力,也要守住安全底线。遇到可疑情况时,多一分核实就少一分风险。记住,真正值得选择的工作,会经得起时间检验——它或许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一定能让你在付出努力后获得应有的回报。保持理性判断,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你就能在求职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