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文明之旅
关注
AI产品黄叔
22小时前
把自己"产品化":罗振宇如何设计一个能"自动成功"的20年人生项目? 开场:一个疯狂的赌注 如果有一个项目,要耗费你20年时间,中间还有连续4到5年几乎没有流量、没有赞助,甚至连你的团队都会产生动摇——你敢做吗? 大多数人会摇头。太长了,太不确定了,风险太高了。 但罗振宇不仅做了,还在公开场合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划算的买卖。" 他说的是"文明之旅"——一个从公元1000年开始,每周更新一期,一期讲一年,一直讲到1912年的历史内容项目。20年,912期,超过1000万字。 当他宣布这个计划时,前员工、播客主持人羽白的反应是:"我目瞪口呆。他到底在想什么?是不是疯了?" 更疯狂的是,罗振宇已经清楚地预见到了这个项目最艰难的时刻: "从岳飞死后到明朝建立,这200年史料不清晰,尤其是元朝那将近100年,连大家熟悉的人都很少。这会占我制作周期的4到5年——没有流量,也很可能没有赞助商。那会是我极其艰难的4到5年,会发生在我60岁前后。" 他不是不知道会经历什么,恰恰相反——他已经把所有的"劫难"都算清楚了,然后依然选择开始。 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有一种项目,只要做完,就等于做成。 规模即护城河:《资治通鉴》的启示 罗振宇的这个秘密,来自一本写于1084年的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写得好吗?当然好。但罗振宇说,它成功的第一要素不是"质量",而是**"规模"**。 "这个规模往那儿一搁,大家去查过去的史实,就自然会去找它。谁也不会再去搜索那些零碎的史料了。所以规模本身,就决定了它的价值。" 这是一个反直觉的洞察。 我们习惯于认为,成功=质量×努力。但罗振宇告诉你:在某些赛道上,成功=规模×时间。 一旦你的规模足够大、持续时间足够长,"质量"反而成了第二位的因素。因为没有人能绕过你。 他用"跨年演讲"验证了这个逻辑: "原来中国没有一个叫'跨年演讲'的东西。但因为你干了这个活,中国某个圈层的人每到年末就会觉得:好像是个事儿,我在等这个事儿。到12月31号晚上相关的东西刷屏,大家会觉得——正常。" 你看,他为这个世界的平淡湖面,制造了一丝纹理、一个小波纹。而且到点就出现,即可预期。 这就是"自我产品化"的威力:你不是在做一个项目,而是在向世界输出一种秩序。 长期主义的降维打击 更绝的是,罗振宇说他做的所有项目都带有一个特征: "你一模仿,你就在给我抬轿子。" 什么意思? 因为他占据了"开风气之先"的生态位。只要你做长期主义的事,所有跟风的人,都在帮你往上拉高这件事的关注度。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别人在拼"这一期节目做得好不好",而他在拼"这个项目能不能坚持20年"。 别人的成功取决于这一次的表现,他的成功取决于是否开始、是否坚持。 这就像爬珠穆朗玛峰。当你已经到了四号营地,天气晴朗、装备齐全、向导就位——这时候,登顶几乎是确定的事。 罗振宇说: "珠峰就在头顶,我已经到四号营地了,旁边几个向导说'你只要上,我扛都给你扛上去',今天又是个大晴天,一点风都没有,所有装备电池都充满了——你说不上吗?" 他不是在冒险,他是在收割确定性。 终局画面感:从"老罗"到"罗老" 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长期主义? 罗振宇给出了一个关键答案:因为他们没有清晰的"终局画面感"。 "很多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构想不出那个终局的画面。链家创始人左晖说过,做事、创业、做公司,本质上就是你那个终局的画面感是不是清楚。" 罗振宇的终局画面是什么? "70岁那年,我终于把自己从'老罗'熬成了'罗老'。我做了这么大一个活,拍在桌面上,甭管是对学界、对祖先、对后辈,我都交代得过去——1000多万字,这是当代个体结构化写作的最大规模作品。" 这个画面会激励他。 虽然是"意淫"出来的,但他会被激励: "我会觉得,我七十岁人生就完成了这么伟大的一次登顶。你觉得现在今天晚上吃点苦,那又怎么了?这不是很划算的事情吗?所以我心中是偷着乐、窃喜的。" 这才是长期主义的真正燃料——不是毅力,而是对终局的清晰想象。 为什么"文明之旅"酝酿了20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罗振宇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构思这个项目了。 "至少有二十年了。我刚开始甚至想做一个私人网站,界面我都设计过——主页不是对话框,而是一个进度条。拉开就是五千年,你可以以任意尺度把它拉开,一直拉到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我这一生就在这个可以不断拉开的进度条里填充内容。" 为什么是中华文明? 因为中华文明有一个独特的优势:连续性和默认知识。 "我们的共享默认知识,在所有文明中是最多的。比如我们俩聊天,我说'你怎么跟祥林嫂似的',我不用解释,你就明白我在说什么。这就是高语境语言的力量。" 这意味着,只要顺着年份一年一年讲下来,它会开掘出太多此前没被开掘的内容资源。 这是一座富矿,而他是第一个系统化开采的人。 把自己"产品化":节奏比内容更重要 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长期项目,光有想法还不够。你还需要把自己产品化。 什么叫产品化? 罗振宇说: "就是你必须嵌入到他人的生命。你做播客,不能三个月更一期、半年更一期,或者一天更八期——你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你只有向世界输出秩序、形成节奏,让别人知道'我怎么用你',你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他用"刷牙"来比喻这种节奏的重要性: "一天不刷牙有什么问题?也没啥问题。但你就不舒服。重要的是每天上床前或起床后你得把牙刷了,你才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讲卫生、对自己有要求的节奏里。所以到点把这活干了——这更重要。" 节奏本身,比内容还要重要。 因为节奏是生理基础,是呼吸、是心跳。你不进入新节奏,你自己不舒服,就像你听一个没有节奏的音乐,人是无法接受的。 这也是为什么罗振宇在完成"60秒语音"的十年之约后,必须启动"文明之旅"——因为生命失去了栏杆,你就无法每天扶着它往前走。 如何对抗60岁的"至暗时刻"? 回到开头的问题:罗振宇已经知道,在60岁前后,他会面临4到5年的"至暗时刻"—— 没有流量。 没有赞助商。 要跟自己的疲惫感和艰难感做斗争。 还要说服团队,这个项目仍然值得坚持。 他怎么对抗? 答案是:他不需要对抗,因为他已经接受了。 "这个劫难就是现成的,摆在那儿,你躲也躲不掉。" 当你清楚地知道困难在哪里、什么时候会来,困难就不再是"意外",而是"计划的一部分"。 而且,他知道过了这4到5年,进入明朝之后,"整个全球尤其是1492年哥伦布大航海开始之后,世界史内容开始丰富,那时候就比较轻松了。" 他不是在盲目坚持,他是在执行一个已经推演过无数遍的剧本。 普通人能学到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罗振宇有资源、有钱、有团队,我学不来。" 但其实,他的底层逻辑,任何人都可以借鉴: 1. 找到你的"终局画面感" 不要只想"我今年要赚多少钱"、"我要升职"。 问自己:10年后、20年后,我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希望在什么领域留下什么痕迹? 把这个画面想清楚,越具体越好。 2. 选择"规模决定价值"的赛道 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长期主义。 但如果你做的是内容、教育、社区、个人品牌——这些领域,规模和时间本身就是护城河。 你不需要每一期都做到极致,你只需要持续做、做得够多、做得够久。 3. 把自己产品化,输出稳定的节奏 不要按照自己的心情来。 设计一个可持续的节奏(周更、双周更、月更),然后雷打不动地执行。 节奏一旦建立,你就嵌入了别人的生活,你就成了他们时间表的一部分。 4. 接受"劫难是计划的一部分" 长期项目一定会有低谷。 提前预判、提前接受,把低谷当成爬山的必经之路,而不是意外的灾难。 结尾:当一件事足够大、足够久 罗振宇在访谈中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对我来说,我干一件确定能成的事儿。这多好,天下哪有这么划算的买卖?" 什么叫"确定能成"? 不是因为你特别聪明、特别努力,而是因为你选了一个只要做完就一定能成的事。 《资治通鉴》是这样。 "跨年演讲"是这样。 "文明之旅"也是这样。 当一件事足够大、足够久,你就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创造一个事实。 而事实,是无法被任何人忽视的。 所以,如果你也想做一件长期的事,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终局画面"是什么? 我能不能设计一个"只要做完就算成功"的项目? 我能不能接受中间4到5年的"至暗时刻"? 如果三个答案都是"能",那么恭喜你—— 你已经找到了你人生的珠穆朗玛峰,而且你已经站在四号营地了。 剩下的,只是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往上走。 from 知行小酒馆 对话罗振宇:把自己创造出来 这期给我触动还不小,希望也能给你启发~
#罗振宇
#长期主义
#自我产品化
#文明之旅
#终局画面感
分享
评论 0
0
Cell 细胞
2个月前
罗老师的 《文明之旅》感觉褒贬不一啊,搞得我想对标下罗老师 搞一个 《文明之外》 了,专门讲一些他没讲的视角 和 语料 😆
#罗老师
#文明之旅
#褒贬不一
#文化
#争议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