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回应

3周前
再论余杰的自怜与虚浮 4月26日,无意间看到陈建刚转发了余杰一篇怨妇式的回复。大意是,他们工作努力,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儿女出息,对于所谓“心灵与中共同构的左胶”的攻击不屑一顾。余杰刚硬自负却极其软弱怯战,根据其怨妇逻辑:批评者要么因为自身处境悲惨而嫉妒,要么是被收买、替中共充当大外宣。于是我写了一个简评。 今天(6月8日)又有一位朋友,在我帖子下发了一张余杰的脸书截图:“访问台湾归来,建刚兄邀约餐叙,光诚夫妇也来了。我畅谈访问台湾的经历,特别是我们筹办“台湾保守主义学会”的计划。我们反共反左,幸福快乐,我们都有漂亮的房子,幸福的家庭,优秀的孩子,敌人恨得牙齿发痒。”于是在原来短评的基础上,略加扩充,将原题《再论余杰的自恋自怜与腆颜乞怜》改为《再论余杰的自怜与虚浮》。 一、略析左右 众所周知,我一向对他们言行的批评,根本无关左右之争,而是关乎基督信仰中最基本的教义与诫命,关乎公共空间中起码的伦理常识,以及最基本的政治与法律常识。然而,余杰、苏小和等人却时常将出于真理底线和理性良知的批评,歪曲诬蔑为“左右立场之争”,借用标签化、阵营化的笼统模糊手法,试图消灭批评的正当性。实质上,这是在掩盖他们自身在信仰上的败坏,道德上的扭曲与常识层面的愚昧无知。 近些年,随着川普MAGA邪教的入侵,在基督教界也刮起一股歪风邪气:凡自诩“右派”者,自认为天然正确,凡与“左”相关者便被定性为败坏邪恶。将属灵判断简单等同于政治光谱,严重悖离了圣经的教导。虽然圣经中部分经文以“右”为尊,例如主耶稣复活升天后,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这“右边”是荣耀与权柄的象征。然而,这主要是修辞性的表达,不可绝对化地解读为“右派即为义、左派即为恶”。上帝在创造动物和人时,赐下的是左右对称的身体结构,并未偏废一方。右手虽然多数比左手灵活,但多数精细动作需要双手协作才能完成。你总不能只要右眼不要左眼,也不能不要左脚只要右脚。而且尤其需要谨记并敬畏:神的智慧从不受人的左右意识形态所局限。任何如刘军宁先生一样,对左右进行穿凿附会的神学解释,都是对圣经的亵渎性滥用。 圣经从未吩咐我们“站在右边”或“站在左边”,却明确指示:“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不要偏向左右,要使你的脚离开邪恶。”(箴:3:5, 4:27) 在政治领域,左右立场本身并无救恩意义。上帝要求祂的百姓“不偏左右”,“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然而,自从人类堕落之后,人的理性、情感与意志都已被罪污染,无法自然地持守正道而不偏左右,于是便有了左右立场的分化。 即使在教义严谨的教会传统中,也常因偏重“公义”还是侧向“怜悯”,在具体议题上呈现出不同倾向。因此,在改革传统内部,也并非没有“保守”与“进取”的张力。而在更广泛的政治光谱中,左右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位置:在极右看来,中右是左;在中左看来,中右是中右;而在极左眼中,中右则可能属于极右。这种分化,并非偶然,而是政治理念之演进中天然的结构性属性。 左右的分歧,原本应当通过制度性的制衡与竞争性合作来相互纠偏,在张力中彼此约束、互相修正,共同努力朝向那更符合上帝心意的治理之道,也就是圣经所启示的“中道”——这不是人本主义的折中,也不是各执己见的均衡,而是在公义与怜悯之间、真理与恩典之间持续回归的属灵方向感。 从政治伦理来看,这种中道不仅合于圣经,也符合普遍启示之下的制度智慧。它要求不同立场在公开空间中,在尊重事实与伦理规则的前提下展开有约束的理性竞争,并通过法律、舆论与程序机制形成彼此牵制与合作的结构。帕累托最优的原则,虽源自经济学,却揭示了一种适用于政治秩序的基本伦理:即一项公共政策的优化,不在于绝对的胜负,而在于是否能在不损害他者根本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彼此可接受的改进。这种“没有人必须失败才能换来他人成功”的基本判断,正是公共理性赖以存在的道德底线。 在这个意义上,左与右不应成为仇恨的阵营,而应是制度内彼此制衡、彼此成全的对话者。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堕落世界中,靠着悔改、理性与制度约束,缓慢而真实地朝向那合神心意的政治秩序前行。唯有借着开放的对话,福音才能温柔而真实地渗透人心;否则,基督信仰就会沦为一种与靠刀剑传教的宗教无异的强制性意识形态。(未完)